天天百科

杨振宁改回中国籍 却被说只为在中国养老(看看他对国家的贡献吧)

2023-06-25 分类:养生资讯

细数我国各个领域的名人,不管是政治家还是科学家,每一个在自己领域有所成就的学者,都是受人敬重的。而今天却有这样一位名人,他在自己的学术领域上也获得了斐然的成就,可他获得的却不是掌声,而是众人的批判。

这个人就是杨振宁,是享誉全世界的物理学家,他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智慧。

2017年,中国科学院发布消息称杨振宁已正式转为中科院院士,消息一出,立马震惊了所有人,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籍院士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就说明杨振宁已经转回了中国国籍。

这条消息随即在网上引发热议,在互联网的舆论上来看,杨振宁改国籍一事并没有获得一致赞赏,有的人认为杨老一定有自己的想法,有着自己的大局观,但大多数人还是表示不解,甚至出现了"滚出中国"这样的谩骂词汇。

有人不解,为什么在建国初期,杨振宁没有像邓稼先、钱学森等这些科学家一样不计得失回国效力,而是选择在已经93岁高龄,对中国的科学事业已经没有帮助的时候回国呢?是回来养老吗?

确实,大多数人听到这个消息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毕竟杨振宁的父亲在建国初期曾三次劝杨振宁回国,杨振宁都没有回来。那么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在西南联大以及清华大学都担任过教学主任,为中国培养了包括华罗庚在内的很多数学人才。

受到父亲的熏陶,杨振宁从小聪明好学,四岁就能识得三千多字,五岁就可以自己独立读完一本书,从小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在高中二年级就参加了西南联大的统一招生考试,并顺利被录取,后又以优异的成绩,在西南联大读完了研究生。

1945年,杨振宁踏上了赴美留学的道路,到美国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开始了他漫长的留学道路。留学期间,他的导师是当时有着“氢弹之父”之称的著名物理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导师的熏陶下,杨振宁顺利地在1948年获得了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受到西方国家封锁,我国的科技发展之路非常艰难。于是新中国对海外学习发出召唤,希望大家回国效力,大批身处海外的学子纷纷选择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的怀抱,为国家做贡献,其中就包括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但这场归国热潮中,却没有看到杨振宁的身影。

有人不解为什么与杨振宁从小就是世交的邓稼先都选择回归祖国了,而杨振宁却留了下来。这个问题后来钱学森给出了解答,原来美国当时采取封锁包围中国的政策,禁止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回到中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杨振宁留在美国的作用确实比回到国内大。

因为钱学森和邓稼先是研究应用物理学知识的,研究导弹和原子弹的,回国之后,可以立马应用于科学事业,也是新中国最需要的东西。

而杨振宁的研究内容是理论物理学,当时的中国还很落后,实验条件比较差,回到了国内不但毫无用武之地,还会影响杨振宁的理论研究。

因此,学成之后没有立马回国,并不是因为杨振宁不爱国,而是因为责任,为了未来的中国物理学。

后来,杨振宁毕业后继续学习学术研究,这次他碰到了志同道合的人,对于他的学术成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这个人叫李政道,对于物理学有着无限热情的两人,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发表了学术文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这个理论的发表让他在科学界一举成名,并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奖,也成为了当时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成为了全世界华人的骄傲。

在杨振宁受邀去日内瓦参加诺贝尔颁奖典礼时,杨振宁的父亲也被邀请一同前来,见面后的父子二人进行了一番交谈,杨武之自豪的告诉杨振宁,新中国现在变得强大了,科技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杨振宁明白父亲是想让自己回到中国,但是杨振宁回绝了父亲,他认为现在自己的学识还没有达到想要的标准,回国并不能给国家带来多大的帮助,自己还需要努力。

1960年,杨武之一家在日内瓦再次和杨振宁团聚,杨武之的内心处于一个很矛盾的境地,他不知道该怎么开口劝说儿子回国,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现在次序不太好,怕儿子回国后没有办法好好做研究,另一方面觉得儿子留在美国,自己在中国,但美国政府又总是与中国为敌,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太好。

而杨振宁没有回国发展一事,一直是父亲杨武之的一块心病。

1964年,因为要经常去国外做研究,中国护照会受阻,加入美国国籍方便他出入各个国家,所以在这一年杨振宁选择了加入美国国籍

在杨振宁回国看望家人的是时候,父亲杨武之依然不忘叮嘱杨振宁,中国日新月异,你的眼光要放长远,可以回国还是回国吧,你加入了美国国籍,我很难过。父亲的这一番话杨振宁一直铭记于心。

1971年中美关系日渐缓和,特别是在乒乓外交为中美关系破冰后,国内外局势大变,当时很多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宣传非常的妖魔化,让世界人民对中国产生了很大的误解。杨振宁这时挺身而出,申请回新中国访问,此时杨振宁回国也相当于响应了国家外交政策,为海外华人做了表率。

杨振宁回国的事情受到了我国领导人的极大重视,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接见了杨振宁,周总理还向杨振宁了解了很多有关美国运动和政治政策,杨振宁也向国家介绍了很多国外的国情。

杨振宁回国后的这段时间,在国内的许多个大学都进行了学术交流。不仅如此,回到美国后,他开始了巡回演讲,积极地向其他国家介绍新中国,谈论中国国情,就是为了解除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误解。虽然他的这种行为,在中美关系感刚刚破冰之际,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但是杨振宁坚持这样做了,而且以他的名望的的确确为中国解除了很多误解。

有人曾这样赞扬杨振宁,说他是以美籍华裔科学家身份访问中国的第一人,也是中美科学家之间的重要桥梁。但是,杨振宁的贡献不仅仅是这些,他还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1972年,杨振宁再次回国探亲,周总理依旧接见了他。这一次,周总理让杨振宁谈一谈对新中国教育的看法,看有没有什么意见要提,希望杨振宁能给出中肯的建议。杨振华很直接的告诉周总理,他觉得现在的大学教授在学校做的事情没有意义,是一种人才浪费,对中国的学术发展是不利的。

周总理听了之后很是认同,把这个问题及时的反映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很赞同这个看法,觉得杨振宁能看出这个问题并直接提出来,的确是在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考虑,这个问题早该处理掉了。为了加速中国在微观粒子科技研究领域的进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提出了建造加速器这一建议。

除此之外,杨振宁对中国的科研事业也提出了重要的建议。当时我们的国家在考虑是否建造粒子加速器,为了加速新中国在微观粒子科学领域的进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提出建造加速器的意见,希望能够被上级采纳。

对于这件事,杨振宁立马表示了反对,并向领导列举美国在建造粒子加速器时耗时耗力,花费的财力远远超出预算,最终造成民众反对。

根据我们的国情,此时建造粒子加速器至少要需要360亿,如果这个东西对国家来说是必须的,那么花再多钱也无妨。但是此时国家的物理理论研究还属于初期阶段,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此时建造这个东西,对研究的的实用性并没有那么的大,还会影响其他项目的发展,所以不建议造粒子加速器。

杨振宁认为此时应该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培养科学人才方面,要造粒子加速器,首先应该把相关理论系统的知识丰富起来,达到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行。

中央最后采取了杨振宁的建议,没有立马建造粒子加速器。但是,因为这件事,外界一直对杨振宁存在误解,认为他阻碍中国科研的发展。很多年后,面对质疑,杨振宁先生说:“关于粒子加速器的反对事情,我不是反对粒子加速器的建造,而是建造的时机。我们做事情不能没有计划,要考虑到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在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每一分钱都要花在该花的地方。如果不考虑培养人才来推进学术研究而把钱花在一个机器上,在我看来是对新中国不利的,我们的领导人也看到了这个利弊,所以决定先不造机器。”

国家一直到八十年代经济有所好转后才开始建造粒子加速器,并且后来的资金投入比当初减少了将近80%,从这方面来看,杨振宁当时的建议是非常正确的。

1997年,清华大学邀请杨振宁回国担任大学的教授,负责教授学生理论物理知识,此时杨振宁没有丝毫的犹豫,接受了邀请,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中国培养物理人才。

杨振宁一直对清华大学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因为他的父亲杨武之曾经也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回国后,杨振宁卖掉了自己在国外的房子提出建造清华大学研究中心,还把自己所有的积蓄拿出来用来投资建造。他认为中国最重要的是培养顶级物理学人才,而自己作为中国人,有这个使命意识在。

由于他的声望和能力带来的影响力,在他回国后,许多海外人才纷纷国内任教,为中国各方面培养了大量人才。

学术界一致认为,当时的杨振宁凭借一己之力,将清华大学的水平提高到全球顶级水平。

年轻的时候杨振宁要的是学术进步,到了一定的年纪,血液里的民族意识呼唤着他回到祖国做贡献。

因此,理性来看,杨振宁回国事件具有积极的深远意义。在物理学界,杨振宁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在新中国刚成立时,杨振宁始终维护祖国利益为国效力,中美关系缓和后,杨振宁为中国的科研事业提供帮助,回国后还创办清华大学研究中心。

人民日报曾经发表过这样的评论:祖国的大门始终为海外华人学子敞开,科学家们什么时候回国都不晚,他们是国家的文化宝藏,应该受到以礼相待,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正是国家的人才政策。

如果觉得《杨振宁改回中国籍 却被说只为在中国养老(看看他对国家的贡献吧)》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