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如何治身与治国 《道德经》回答得很棒(一起看看老子的辩证法)

2023-06-25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49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各位读者大家好,昨天我们讨论了老子的《道德经》的第一章写的内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么我们今天主要来学习《道德经》的第二章,本章最为重要的就是老子在里面所讲到的一些辩证法关系,回答了如何治身与治国的问题。

辩证法在概念上表现为真假、善恶、美丑等矛盾关系,那么在为人处事和治世之道上,就表现为一种社会生活上的辩证法,原文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是我在《道德经》第二章里面最喜欢的一段话。

仔细想来,人生一世,谁不想有所作为?要想社会安定团结,不端正人们的思想观念怎么能行?因此,“有为”和“言教”成为社会的普遍理念。然而,根据对立转换规律,统治者强调自我有为,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无所作为;强调言教,必然导致人心不古、道德堕落。所以,社会上的丑恶现象,都是片面追求“有为”和“言教” 之过。“有为”的对立面是“无为”,“言教”的对立面是“不言之教”,为了实现无所不为和社会淳朴的目的,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正是具体运用了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中最根本的规律,也是老子辩证法的灵魂。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作为辩证法大师老子向世人推出的济世安民的两大法宝,是对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运用,也是圣人治身和治国的最根本的措施,我们必须要知道,老子的《道德经》是治身理论和治国理论的统一,治国理论源于治身理论。只有从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去阐释《道德经》,才能明白老子伟大的哲学思想以及千古魅力。

我们先说“处无为之事”,就治身而言,处无为之事,就是要求自我要有虚己守静、无私无欲、自失忘我的精神境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自我不带有任何的主观偏见,始终遵循客观规律,让规律发挥作用。无为的目的在于大有作为,无所不为。处无为之事,收获的却是无所不为的成果,与之相对的是“有为之治”,而有为之治是所有阶级社会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他强调的是统治者以一人之心或少数人之心奴役天下人之心。有为的背后是个人英雄主义,是英雄史观。有为之治正是阻碍社会发展,产生历史悲剧的根源。

“处无为之事”是言“治”,“行不言之教”则是言“教”。和“不言之教”相对的是“设言施教”。有人说,言教只是一种语言游戏,是一种思想控制。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因为表面的说教不可能触及每个人的心灵,彻底改变并巩固所有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造就真正意义的人和健康向上的社会。“不言之教”则是通过每个人的实践活动去参悟大道,实施自我教育,并自觉自愿地摒弃与客观规律相违背的自我意识,使之逐渐统一到客观规律上来。所以,“不言之教”所追求的教育成果是创造全社会的共识,形成共同的道德观念,因为世界的根本规律是至诚不移的。这一共识的形成,必然造成改造现实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不言之教实际上是将人类的品德修养付诸解放心灵、求证大道的实践过程之中,是对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实践和认识的高度统一,是基于微观认识论并通过自我身心健康来检验真理的。“处无为之事”是法治,“行不言之教”是德治。只有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才能确保人类的和平和人生幸福。“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世界上非常科学的方法论,只有真正体悟大道的老子,才能揭示出这一哲学方法论。

老子真的是在自身修行与治理社会方面把辩证法运用到极致,尽管寥寥几字,却道尽了个中原理,自从接触《道德经》后,我对老子的尊敬和喜爱便一发不可收拾。今天,小编对“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理解尚且分析到此,如果各位读友对老子这句话有更多认识的话,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真知灼见吧!#老子#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思想者有话说

如果觉得《如何治身与治国 《道德经》回答得很棒(一起看看老子的辩证法)》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