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口酒是怎么来的(和现在你喝的酒天差地别)

2023-06-24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52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当大家端起酒杯的时候,如果提一个问题:酒杯里面的酒是从哪里来的?你会怎么回答?

如果你回答是从酒瓶里面来的,那恭喜你,你赢了。

但是,比较认死理的朋友,可能会纠结这个问题。我们中国人喝的这么多种酒,除了都来自酒瓶或者酒坛以外,还有没有更久远的源头?或者说,源头的源头的源头是哪里?这个问题,就不好回答了。

几千年来,有一大堆人埋着头研究过这个问题,但是,到现在,都没有标准答案。

仪狄、杜康之争

关于中国酒的起源,古人说法就很多。我归纳了一下,大约有这样四种:

第一种和第二种,都是把这笔功劳,算到某个远古传说人物头上。在传说中,有两个造酒的人物:仪狄和杜康(也叫少康)。

仪狄年纪大一些,传说是大禹的手下,分管造酒工作。杜康则年纪小很多,是夏朝的一位君主。很多典籍里面,仪狄是个女孩子,《世本》一书说“帝女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做秫酒。”

《战国策·魏策二》:“昔者帝女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

到了东汉,就把人家女孩子的性别去掉了,只说仪狄造酒。《说文解字》“酒”字:“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杜康作秫酒。”

晋人江统《酒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

诗人陶渊明则站出来和稀泥,说:“仪狄造酒,杜康润色之。”

以上种种,都是说仪狄或者杜康造酒。究竟是谁呢?说不清楚。没有任何有力的论据,大家就当听故事,听听就算了。

中国人历来喜欢把一些看上去很高大上的东西,将其发明权算到某个古人身上,以表示这东西来头很大,很了不得,酒也是这样。

不过,从这两个传说人物看,我觉得,帝女仪狄,大约把酒的出现,指向更古老的母系氏族时代,或者指向一个事实:那个时代,女人在家里或者在氏族内部负责酿酒这种手工工作,如同现在的家里,也是女人在负责做豆瓣、发醪糟一样。而杜康,则大约隐指在夏朝,酒就属于君主的特权之一。

究竟谁是中国酒的始祖?历代中国文人,既有仪狄的粉丝,也有杜康的拥趸。

把仪狄捧得最高的,是元初诗人赵文,他说:“吾评仪狄功,端与神禹侔。微禹吾其鱼,微狄吾其囚。”他认为,仪狄这个女酿酒师,功劳可以和大禹比肩。没有大禹,我们都被淹成鱼了,而没有仪狄,我们都是一个个没有自由的囚徒。

不过,认可杜康造酒的人更多,毕竟中国古代是一个男权社会。如果大家都喝着女孩子发明的酒,总觉得有点太那个。所以,历来主流社会,把酒的发明权,算到杜康名下。

唐朝的儿童识字课本《蒙求》一书,里面就说“杜康造酒”,而且和“仓颉造字”并列,算作中国历史上的两大发明之一。

到了清朝,杜康成了酒行业共同祭祀的行业之神。清人周召《双桥随笔》记载:“市井中人,酒保则祀杜康,屠户则祀樊哙……”。

杜康在中国历史上,就成了美酒的代名词。曹操最先高喊:“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所以明朝有个文青小美女周淑禧(1624—约1705,江阴人,善花鸟画,作品存世不少),专门为仪狄写了首诗,打抱不平:“酺有新糟醊有醨,杜康桥上客题诗。最怜苦相身为女,千载曾无仪狄祠。”意思是,各种场合都离不开酒,诗人们却只去纪念杜康的杜康桥上题诗纪念。可惜我们的美女酿酒师仪狄呀,千年下来,连一所纪念你的祠堂都没有!

不过,不管仪狄也好,杜康也罢,都是传说而已,当不得真的。更多的是文化学上的符号意义,而不具备历史学上的真实性。

除了这两位,还有一位更牛的人物,据说是他发明的酒。这位牛人叫黄帝。对,就是炎黄二帝里面的那个“黄帝”。书上说,我们都是这两位老人家的子孙。

说黄帝发明酒的,主要是中医。他们的逻辑是:《黄帝本草经》和《黄帝内经》里面有不少以酒治病的记载,黄帝是这两本书的作者,所以,黄帝发明了酒。北宋老中医寇中奭 在他的《本草衍义》一书中,一本正经地论证道:“……《本草》中已著酒名,信非仪狄明矣。又读《素问》首言,以妄为常,以酒为浆,如此则酒自黄帝始,非仪狄也。”——多么严密的三段论呀。可惜前提是错的。因为《黄帝本草经》和《黄帝内经》,都不是黄帝他老人家写的。黄帝不过是象征民族共同远祖的符号而已,并非实有其人。

酒,农耕文明发展的产物

在古人诸多关于酒的起源的说法中,只有下面这个有点靠谱。

西汉有本很不错的书《淮南子》。里面谈到中国酒的起源时,只轻飘飘说了八个字“清醠之美,始于耒耜”——漂亮的酒,是在农耕之余产生的。

这和后世的研究结果很近似。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有谷物出现才会产生酒。

江统的《酒诰》在描述酒的产生时,比较接近真相:“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有饭没有吃完,就倒在路旁空的桑树树心里面。时间长了,就会发酵产生芬芳的气味。酒就是这么自自然然产生,与什么仙人或者先人,屁的关系都没有。

古人不认识发酵这两个字,说不出道理来,只知道需要煮熟的饭和一定的时间,然后自然就郁积出酒的芳香了。

其实呀,你要是真这么试,几辈子都发酵不出酒来。不信,你把剩饭找个桑树倒进去试试,要不了几天,就溲臭无比。淀粉的糖化、酒化,需要条件,比如曲药、干净的器具、适合的气候等等。

与此相近似的是“猴儿酒”的传说:猴儿摘下水果,藏在自己的窝里,时间一长,就发酵成果酒。而且这果酒,品质好得不得了,猴儿自己随便喝几口,就醉得打醉拳。还有人从山里偷得猴儿酒,其香无比,云云。

这当然是想当然的臆想之辞。天然酵母可以让水果里面的糖分发酵酒化,但是如果不加控制,很快会发酵过头腐败变质。而且,猴子不可能辨别采摘的水果成熟度,不同糖分含量的水果,放在一起,我实在不知道,那只聪明的猴子怎么控制发酵度,从而酿出猴儿酒来。

在目前的研究中,大家都在直接研究酒的起源。我个人认为,在酒的诞生之前,很可能会有一个中间阶段,即由普通饮料或者米浆等,进行发酵,先诞生这种发酵后的饮品,然后才通过发酵饮品这个过渡阶段,发展到早期低度谷物酒。酒这东西,诞生之初,很可能是一种副产品。

比如礼记里面提到的醴,就是一种发酵饮品,它和我们现在喝的酒天差地别。拿它与江记酒庄旗下江小白的比较举例,江小白40度,糟香舒适,醇厚丰满,但醴的度数则极低,酒味淡得出奇。但作为中国人两千年前酿出来的一批酒,醴在那个时代可以算是琼浆玉液般的存在。

(作者:司马青衫,内容节选自《被遗忘的光荣——大历史视野下的重庆酒史》)

如果觉得《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口酒是怎么来的(和现在你喝的酒天差地别)》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