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47岁英年去世(中国呼吸治疗领域陨落一颗闪亮的星)

2023-06-21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29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2021年11月20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陨落了一颗闪亮的星。

年仅47岁的呼吸治疗科副主任、团队创始人浦其斌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呼吸治疗事业,离开了和他一起并肩战斗的同事朋友,离开了他时刻牵挂的患者。他的离世,让浙大一院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呼吸治疗师,也让中国呼吸治疗领域损失了一位领军人物。

浦其斌,1974年出生,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治疗科副主任、学科带头人。1994年参加工作,在机械通气、气道管理等呼吸治疗相关技术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他是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呼吸治疗学组成员、IMPROVE机械通气高级培训班教材编者及认证导师、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委员会呼吸治疗学组委员。

呼吸治疗是在重症医学领域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从基础氧疗到危重病人呼吸机支持与气道管理等,学科交叉和专业技术较强为其特色之一。2009年,浙大一院成立呼吸治疗科,浦其斌是呼吸治疗科的创始人,也是浙江省乃至全国呼吸治疗的领军人物。

当SARS、H1N1甲流、H7N9禽流感、新冠肺炎来袭,作为专家组成员,浦其斌一次次冲在危重患者救治的最前线,诠释着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医者仁心。

今天,快报记者采访了浦其斌生前的几位同事,通过他们的讲述,深切缅怀、悼念他,一路走好。

他是一个慎行笃思,胸怀宽广的人

呼吸治疗造诣非常高

——浙大一院急诊科主任 陆远强

浦其斌离开我们了,非常悲痛,非常舍不得。我和他共事10年。在急诊科,不管是急诊ICU,或是急诊内外科,都需要呼吸治疗师,我们经常一起合作,抢救患者。

他为人低调,满心满眼都是工作,都是患者。他经常半夜跑到医院看看病人怎样,病情稳定才放心离开。

他对专业孜孜以求,呼吸造治疗诣非常高,解决了我们在临床中碰到的很多问题。他就像是定海神针,有他在,我们都很放心。

前段时间,有个桐庐的病人气道梗阻,气管插管时是好的,一旦拔管就不行。转到我们医院后,他负责,认真研判病情,反复制定治疗方案,最后,病人成功拔管,顺利恢复,还特意送锦旗来感谢。

对于病人和家属,他的耐心和细致,有时候让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他心很细,加了很多病人和家属的微信,哪个病人要复诊,他都会提前提醒。他常说,要对病人管到底,管到病人恢复健康。

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慎行笃思的人,一个胸怀宽广的人,一个温润如玉的君子,他无愧于医者的称号。我永远怀念他。

只要患者需要他就马上出现

对呼吸治疗事业,他真的热爱

——浙大一院之江院区监护室主任 李彤

说起来,浦其斌比我早进入浙大一院,我们一起在ICU工作了4年,之后又一起转战急诊。我们共事近20年,可以说,和他一起吃饭的时间,比家人多多了。

他对工作的投入是全身心的,能感受到他对呼吸治疗事业的热爱。呼吸治疗师的工作,很多时候没有上班下班的概念,病人病情反复,他就会第一时间出现。而我们在临床中碰到呼吸相关问题,不管任何时间,给他打电话沟通交流,他总是耐心出主意,不管是大年初一的凌晨,还是除夕的晚上,只要有需要,他总是在。

呼吸治疗和医院很多科室都有交集,心脏外科手术,需要他;病房的患者出现呼吸问题,需要他;急诊、ICU病人的抢救更需要他;每一次公共卫生事件来临,需要他。

2020年的新冠疫情,我和他都进入之江院区隔离病房工作,我负责当时监护室整体工作安排,他则具体落实每一个患者的呼吸治疗。别的医生有轮班,但他的工作不分时段,一旦病人病情反复,他就出现在病房。他是我工作上值得信赖的伙伴,而在休息区,我们俩是室友。我们同住了2个多月,讨论最多的是病人的病情。甚至对于治疗上的意见分歧,我们有时候还会有一些小的“争吵”。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浦其斌在浙大一院之江院区隔离病房工作

和他共事的点点滴滴,太多太多。这些年,没怎么听过他休假,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给了患者,给了医学事业。

他其实也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我们经常会去医院周边的面店、小饭馆吃饭,有时周末得空,也会出去和朋友聚会,但只要患者需要,他随时就会在聚会中消失。以致后来,每次聚会,我们都会把地方定在医院附近,方便“应急”。

这样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怀的人,永远离开我们了。好兄弟、好战友,一路走好。

需要有人靠近病人、帮助病人、救治病人

他是最纯粹的医者

——浙大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蔡洪流

我们差不多同时进医院,是很好的同事、很好的搭档、很好的兄弟。在我心里,他是一个纯粹的医者,技术精湛、不停探索,对于病人和家属,全心全意毫无保留地付出。

他的专业是呼吸治疗,他的主战场之一是在重症医学科。大家都说,他没有上下班的概念,只要病人呼吸不好,他的身影就会出现,他甚至把家安在了医院附近,只为了能在需要他时,最快速度赶到医院。

病人呼吸上的问题没有解决,他就会想方设法记录下来,去查资料,去和国内外专家沟通,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他身上始终带着纸和本子,上面记录的都是最真实的病人情况、亟待解决的问题及他的思考。工作这些年,他的笔记本已经攒了好几箱了。

他一直在整理病例资料,他把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统统记录,希望能让更多呼吸治疗师借鉴,培养更多的呼吸治疗师。他是个特别善于“讲课”的人,能把深奥的呼吸治疗课讲得深入浅出,让人获益匪浅。

浦其斌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录的都是患者的病情

我还记得当年H7N9禽流感爆发时,杭州第一例患者要转到我们医院,是他去接的。在病房,医生查房会轮班,但他雷打不动,每天上午下午的查房必在。

呼吸治疗师是离呼吸道感染风险最近的,要给患者吸痰,要做支气管镜,要气管插管,但不管是SARS、H7N9还是新冠肺炎,他都冲在救治第一线。他说,需要有人靠近病人、帮助病人、救治病人。

他的所思所想永远是为病人

为了一个病情疑点会不懈查找原因

——浙大一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郑霞

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一起并肩的战友。我来浙大一院工作时,他已经工作10年了。刚来的我像个小白,我所有的呼吸治疗知识,都是他教我的。

他对患者负责,想患者所想,对专业的认真仔细,是我最最佩服的。

曾经有个年轻的病人,腺病毒感染,肺的情况不是很好,这个患者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他就想,怎么能用最简单的方法,尽可能不让患者插管变成长程患者,能尽快好起来。后来,他冒险尝试做肺泡灌洗。我们都知道,肺泡灌洗氧合不好的情况下,病人可能一下就崩盘了,他就在旁边做好前期所有准备。后来,标本取了后很快出了结果,之后的救治就非常顺利。当时他特别高兴,总结了救治经验分享。这次的救治也给我的临床工作很多启迪。

他经常把晚饭后到医院病房查看病人情况当做是散步。我经常问他去干嘛了,他说在医院散步,后来才知道这个散步就是到病房看病人。

去年,我去武汉金银潭医院抗疫,他在之江院区隔离病房,我们经常就发现的临床问题互相交流。呼吸治疗有很多专业的知识,他的经验,当时也给我们在金银潭救治病人带来很多帮助。

他对病人的病情关心到什么程度?他的手机里存了很多病人家属的电话,会问询家属患者发病前的所有细节,如果一个家属不了解,他就会让家属推荐,继续找了解病情的家属追问,在病史了解这方面,他甚至比很多临床医生都要了解的多。

我们有一款呼吸头罩,为了了解病人用得舒不舒服,他就戴上头罩亲自去试。这个头罩第一次用在病人身上,是个血液科病人,为此,他在病人床旁守了好几天,看看有没有漏气,病人用得好不好。他就是这样,一切都为了病人。

近两年,他一直在整理他的临床经验,希望能把这些生动、具体、详细的经验分享给更多人,帮助更多人。他的讲课很有魅力,有一次,一堂关于缺氧的课,他讲了三个小时,因为大家听得太入神,都没拍下一张照片。

要说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想,对于低年资医生来说,他亦师亦友;在他的呼吸治疗科,他亦兄亦父;而对我们来说,他是个特别追求完美的人,是战友和朋友,让我们在呼吸治疗领域不断有新探索。

是他教会我们于细微处观察病情

——浙大一院护理部副主任 赵雪红

一想到从此身边少了一个好弟弟,好战友,心痛如绞。他的离去,让太多人遗憾。在急诊科和ICU,我们一直是同事。在SARS、重症甲流、H7N9、新冠肺炎等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中,我们是搭档和战友。

来源:浙医在线

如果觉得《47岁英年去世(中国呼吸治疗领域陨落一颗闪亮的星)》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