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茶的药用功能拉近了僧侣与茶的关系

2023-06-17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47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茶的药用功能拉近了僧侣与茶的关系,这种世俗饮品也逐渐走进了佛门。前文已论述过佛教于汉代传入我国,在汉人看来更多的是一种“神仙方术”。直至东汉末年,作为佛教通行修行方式的禅逐步传入我国,小乘禅数学广泛流行起来,以“凝心入定、坐禅数息”为主要方法。但此时饮茶并不多见,并无相关文献记载。

佛门茶事盛于中唐,最早的记录是东晋教煌人单道开“饮茶苏”的典故,相传他不畏严寒,可昼夜不眠。据此,就有众多学者就以此史料作为佛僧饮茶破睡的例证,就认为此时饮茶是为了坐禅参悟之需,很显然这是缺乏史料依据的。史书在记载单道开等僧侣饮茶时并未提到坐禅一事,更何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市场上就已经有了卖茶水的商人、人们也已经学会了制作“饼茶”并熟悉了烹煮茶饮的方法,世俗茶事远远兴盛于僧侣饮茶。如果说坐禅之需已魏晋南北朝时期就被僧侣所掌握的话,那么为何在重“义理”的南方茶饮之风远盛于重“坐禅”的北方呢?僧人出于坐禅之需而开始饮茶究竟缘起何时?

禅宗早期的修行方法以坐禅为主,“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顿悟佛法的主要途径。相传禅宗初祖达摩禅师面壁九年才得以悟道,后来达摩传道给禅宗二祖慧可,三粗僧璨强调“隐思空山,萧然静坐,不出文记”,零四祖道信强调“既绍祖位,摄心无寐,肋不至席者,仅六十年”,五祖弘忍则强调“栖神山谷,远避嚣尘”,在静坐静虑的过程中要求修行者做到腰背挺直、不偏不倚,这就难免会产生产生疲劳困倦之意。如何消除这样的困境呢?茶因其能提神、能破睡又符合寺规“过午不食”使其成为最佳饮品。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进一步流传发展,关于寺院僧侣饮茶的记录也逐渐多了起来。《释道该说续名僧》载:“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永嘉中过江,遇沈台真,台真在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永明中救吴兴,礼至上京,年七十九”,说明僧人饮茶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宋录》载:“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县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说明南朝贵族爱喝茶、能喝茶、常喝茶,茶在南朝也已经是僧侣招待贵宾的饮品;北魏《洛阳伽蓝记》中有记载魏元帝召见梁武帝之子萧正德时,先问他“茶量”如何,可见在当时的朝代,寺院饮茶已经十分的普遍,但此时的茶饮就其对佛教禅定的作用而言,并无创新。

随着唐代佛门茶事的更为兴盛,坐禅饮茶已成为寺庙僧侣的必修课,真正将“禅”与“饮茶”在形式上进一步融合应该是在唐代。据唐代封演所著《封氏闻见录》中记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降魔师隶属于禅宗北派神秀的弟子,奉神秀遗教去灵岩寺教弟子学习禅法,他提倡“渐修”的坐禅方法,通过延长睡眠时间、过午不食使众僧渐悟佛法,日夜坐禅修行,茶饮便成为了刚入佛门的年轻僧倡的一味灵丹妙药,茶饮便成为了其重要的辅助手段。

就这样,茶与禅自然地走到了一起,茶以其药用功能披僧侣所接受、所信服,最初成为了寺庙中的一种饮品:又因其能辅助禅修、能祛睡除倦成为了僧侣坐禅的最佳拍档。

总之,饮茶之风至此不仅仅为僧侣所接受,在文人士大夫中也蔚然成风,以“吃茶去”为源头,用一颗平常心去吃茶喝茶,为“禅茶一味”的形成提供了契机。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就曾提书曰:“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偶,不如吃茶去”。茶本是世俗之物,它普普通通,平常自然,同时,禅修也体现了“世间无佛法,佛法即世间”的世俗精神。茶正好与此相应,自此,“禅茶一味”的结合便可豁然开朗。

如果觉得《茶的药用功能拉近了僧侣与茶的关系》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