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葡萄美酒夜光杯”(李白时代喝的葡萄酒和现代人喝的是一回事吗)

2023-06-16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42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一说到我国的酒文化,顿时觉得民族自豪感爆棚。就我国现存的先秦古籍中,不提酒的书很少。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酒”字。翻开史书,会发现视饮酒过量为“恶”的古人,很爱记载有关酒的精彩故事。从商纣王的酒池肉林,到秦末的鸿门盛宴,从曹刘的煮酒论英雄,到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酒与政治、军事、经济、社交、礼仪无不息息相关。

但是一说到葡萄酒文化,却是有点儿遗憾。不少国人形成刻板印象,葡萄酒是舶来品,代表西方文明,是品位和格调的象征。而认为我国的葡萄酒文化不洋不土、不雅不俗、不华不实,非常不自信。葡萄酒真的是外来酒吗?我国从来没有葡萄酒文化?

01 为什么都说葡萄最适合酿酒?

毋庸置疑,人类的祖先是一群酒鬼。

为了获得酒精、体会醉酒的欢愉,他们酿了一切可以酿造的果实、花朵、粮食,经过无数次尝试之后,多数酒鬼取得了共识:葡萄最适合酿酒。

在果酒世界中,葡萄酒以压倒性优势称王称霸。它是全球份额最大的果酒,甩第二名苹果酒100倍以上。

为什么这么说呢?

和苹果比,葡萄容易压榨。

和蓝莓比,葡萄容易出汁。

和桑葚比,葡萄酿的酒不容易变质。

葡萄果皮薄,自带发酵需要的酵母菌,水分、糖分含量适中,果糖容易转换成酒精。

关键又神奇的是,葡萄对土地的要求根本不高,越是贫瘠的土地,越容易出产好的葡萄酒。

只要成熟的果皮开裂,以休眠状态存在于果皮上的酵母菌就开始活动,葡萄酒酿造也就开始了,而且根本不需要人为加工。

你们说在酒鬼祖先眼里,还有比葡萄更可爱的浆果吗?

02 商纣王的酒池里装满了葡萄酒?

我们的祖先一高兴,就把葡萄写进了《诗经》里。《诗经·周南·蓼木》《诗经·王风·葛藟》和《诗·豳风·七月》中所记载的葛藟、蘡薁等,都是在我国分布广泛的野葡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大意为六月吃李子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由《诗经》可知,在它所反映的时代,我国葡萄栽培已处于野生葡萄的驯化阶段,人们熟知、采集和食用各种野葡萄,并有了人工栽培。

中国存在葡萄酒最早的时代,由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考证为距今9000-7000年前。

2004年,中美科学家发表了对中国河南新石器时期贾湖遗址发掘出土的陶器内壁附着物的分析结果,证明当时这些陶器内装的是一种由大米、蜂蜜和水果(山楂或葡萄)混合发酵而成的饮料;之所以认为用于酿酒的水果是山楂或葡萄,是因为在陶器内壁附着物中检出了大量的酒石酸和酒石酸盐,以葡萄和山楂为原料所酿的酒均可达到这样的分析结果。但是在贾湖遗址只发现了野生葡萄种子,而没有发现山楂种子。由此得出,用于酿造这种混合发酵饮料的水果是葡萄。这是世界上用葡萄酿酒最早的考古证据。

此次发现改变了学术界通常认为葡萄酒是在中亚起源,并于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指汉武帝建元年间张骞从西域引进欧亚种葡萄)的观点。

而从河南罗山天湖商代古墓中出土的3000年前的葡萄酒,不仅证明了中国在世界上最早用葡萄酿酒,而且还展现了从新石器时期到商代用葡萄酿酒技术的延续。

这说明,商纣王经常饮用的酒非葡萄酒莫属了。

他的酒池可能装满了葡萄酒,满池如血般鲜红的葡萄酒。

黄酒也有可能。殷商时代,人们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已经大量酿造黄酒。

在酒池肉林,纣王和妲己彻夜设宴狂欢作乐。我们无法想象妲己有多美,酒池的酒有多香,多少怀着点儿羡慕和嫉妒,记住了纣王这个为所欲为的酒鬼。

03 唐诗带着葡萄酒味儿?

台湾诗人洛夫曾经说过:“要是拿了唐诗去压榨,起码还会淌出半斤酒来。”比喻实在绝妙。这半斤酒闻起来,肯定有浓浓的葡萄酒香。

殷商时代,人们认为,酒是属于神的,“淫酒”必遭报应。到了唐代,人们根本没有这样的思想包袱,全民乐于当酒鬼。唐代,是一个上至天子满朝文武,下至平民百姓,甚至文人墨客都喝葡萄酒的时代。

公元640年,唐军大破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唐太宗从高昌国获得马奶子葡萄种和葡萄酒酿制法后,在皇宫里大种葡萄,亲自参与葡萄酒的酿制。酿成的葡萄酒色泽好,味道好,还兼有清酒与红酒的风味。《太平御览》称,唐太宗酿的酒“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醍盎”。

皇帝陛下亲自“带货”,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呈爆发性的发展趋势。全民饮用葡萄酒的风尚在唐诗中有所反映。

“竹叶连糟翠,蒲萄带曲红。相逢不令尽,别后为谁空。”诗人王绩的《题酒家五首》是一首十分得体的劝酒诗。朋友聚宴,杯中的美酒是竹叶青和葡萄酒。必须要喝尽,以后再喝同样的美酒,就没有今天的兴味了。

李白,素有“斗酒诗百篇”的名声。他十分钟爱葡萄酒,恨不得人生百年,天天都沉醉在葡萄酒里。他在《襄阳歌》中写道,“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江鸭头绿,恰以蒲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李白幻想着将一江汉水都化为葡萄美酒,每天都喝它三百杯,一连喝它一百年,也确实要喝掉一江的葡萄酒。

李白还有诗:“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这首诗既说明了葡萄酒已普及到民间,又说明葡萄酒的珍贵,像金叵罗一样,可以作为少女出嫁的陪嫁。

在唐代的葡萄酒诗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王翰的《凉州词》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塞荒凉艰苦,军旅生活紧张动荡,将士们难得欢聚饮酒。鲜艳如血的葡萄酒,倒入白玉夜光杯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如此美酒,如此盛宴,将士们莫不兴致高扬,准备痛饮一番。可是,外面吹起了出征的号角,一声更比一声急。

谁能不感心头沉重? 这酒还喝不喝呢? 喝!有酒当开怀痛饮!男儿从军,以身许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在众多的葡萄酒诗中,这首《凉州词》最能表达盛唐的奢华富丽和豪迈旷达。这首诗也作为千古绝唱载入中国乃至世界葡萄酒文化史。

元朝立国虽然只有90余年,却是我国古代社会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的鼎盛时期。

元代已经有大量的葡萄酒产品在市场销售。在山西,早就有这样一首诗,“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当地老百姓把种葡萄、酿造葡萄酒看成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

考虑到粮食短缺等原因,元世祖十分重视农桑,使得葡萄栽培与葡萄酒酿造有了很大发展。当时,除了宁夏、甘肃的河西走廊地区、青海以东、新疆,山西、河南等地也是葡萄和葡萄酒的重要产地。

时至今日,这些地方仍是我国重要的葡萄酒产区。

有研究者认为,纵观从汉武帝建元年间到清末民国的2000多年间,中国葡萄酒产业和葡萄酒文化的发展历史,从汉唐创造出灿烂的葡萄酒文化,到元朝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的鼎盛,再到清末民国葡萄酒业的衰落,不难得出葡萄酒文化是盛世文化的结论。

04 古人喝的葡萄酒和现代人喝的是一回事儿吗?

古代葡萄酒如何酿造?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葡萄酒酿造工艺进行了总结。

第一种方法是不加酒曲的纯葡萄汁发酵。《本草纲目》认为:“凡作酒醴须曲,而蒲萄、蜜等酒独不用曲。”“葡萄久贮,亦自成酒,芳甘酷烈,此真蒲萄酒也。”蒲萄即葡萄。

第二种方法,是要加酒曲的,“取汁同曲,如常酿糯米饭法。无汁,用葡萄干末亦可。”

第三种方法是葡萄烧酒法,“取葡萄数十斤,同大曲酿酢,取入甑蒸之,以器承其滴露,红色可爱”,类似今天称为“白兰地”的葡萄酒酿造。据李时珍说,这种方法是唐朝大破高昌时获得的。

明清时期,蒸馏技术日臻提高完善,蒸馏白酒开始成为中国酿酒产品的主流,葡萄酒在国人消费中逐渐处于弱势,不及白酒与绍兴酒流行。

经过战乱,真正的葡萄酒酿酒法在中土早已失传。除了从西域运来的葡萄酒外,中土自酿的葡萄酒,大体上都是按北宋《北山酒经》上的葡萄与米混合后加曲的“蒲萄酒法”酿制的,且味道也不好。

所以,我们今天喝到的葡萄酒和唐朝诗人喝的葡萄酒,并不是一回事儿。

我国的葡萄酒生产虽有悠久的历史,也曾有过辉煌的鼎盛时期,但由于葡萄酒的生产与储存仍存在较多的不便利,以及社会的不安定,最终没有像法国、意大利的葡萄酒产业那样持续壮大和发展。

不可否认,中国的葡萄酒产业还存在巨大的进步发展空间。目前在中国已经有像宁夏贺兰山、新疆以及山东烟台等近10个著名的葡萄酒产区,以及张裕、长城、王朝等著名的葡萄酒品牌。虽说法国、意大利等旧世界葡萄酒国家在葡萄酒世界仍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新世界的快速兴起也是有目共睹的。

值得相信的是,我国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的发展虽然经历了潮起与潮落,但与之相随而行的是绵延不断的中国葡萄酒文化。

参考资料:

《中华遗产》

《丝绸之路与欧亚酒文化遗产》

《葡萄酒的古文明世界、旧世界与新世界》

《中国的葡萄酒发展轨迹从“蒲陶为酒”到“葡萄酒”》

如果觉得《“葡萄美酒夜光杯”(李白时代喝的葡萄酒和现代人喝的是一回事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