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形意拳看斜似正看正似斜的要义所在(劈拳之身形要不要前倾)

2023-06-11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51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13.形意拳看斜似正看正似斜的要义所在,劈拳之身形要不要前倾?

今天讲劈拳的身形,先来看一看车家拳对身法的要求。别家怎么练我不知山西形意拳大类与此相同。一般练习者以此要求足矣。

车氏形意拳拳理拳法中对身法的要求是:看正似斜,看斜似正,不俯不仰,不偏不倚,身之一动,腹实含胸,腰活背圆,提肛敛臀,尾闾中正。身法,有十二法要,即纵横、高低、进退、反侧、吞吐、趋避,这十二法皆有其具体的含义和要求:纵则放其势,其勇如猛虎;横则裹其力,开拓无阻拦;高则扬其身,九天摘星辰;低则俯其身,刁拿显其能;进则乘其隙,出招不留情;退则领其气,回转伏敛身;反则顾其后,后面变前迎;侧则要调膀,左右皆顾及;吞则身未退,胸腹向里含;吐则身向拥;单双手推击;趋左也避右,避实击虚隙。此身法十二法之要义,凡学练形意拳者,不可不知,拳谱讲:“上法以手为妙,进法以足为奇,而总以身法为要”。“机关在眼,变通在心(即脑),而把握其要者则在身。身进则四肢不令而行,身退则百骸莫不冥然而逝”

此要求公然悬于网络,人人得见,但真正参悟,演练明白恐也不易。且人之常性,习以为常者视为平庸,悖此法者恐不在少数。只此一点,身体微前倾恐怕被更多人奉为新法了。今天的文章主要说说打劈拳时身体要不要微微前倾?

身法要求中有一条“不俯不仰”,这是争议比较大的,现在很多人练的是微微前倾。微前倾,我不说了,练拳击的都知道的道理,这些人可能也是借鉴了拳击之道吧?

形意拳经典拳谱中为何不讲前倾?实际行拳走架身体前倾也不稀罕,但为何拳经中不讲而是取不俯不仰论定,而一般人却不目觉前倾定式。一般人做不到的还有看斜似正,看正似斜,一般人非正则斜。斜就是斜,正就是正,非正似斜,非斜似正又是个什么玩艺?斜与正指得是哪?你明否?即然斜正相交,那不偏不倚又是什么?又如何兼顾。以此些要求,你还能练拳吗?可见这里边有你不知道的窍道。

如上道理,其矛盾之处,你能否理清?靠想永远也不能。因为这些理论是对身法的解释,是先有身法后才有法则,而不是相反。不明白因为你不会练,以法求形谬之大矣,以形证法才是正道。药医不死病,法赠有缘人。以法求道,即便法则公开悬示,不明白仍就不明白。相反,不知这些规矩,正经路路数练来的反倒不会错。

这里给大家提点一下,有些有真功夫的师傅不教理,也也许他本身也不明理,不管什么原因不去论。但教的东西错不了。最怕有些自以为是的徒弟,自己琢磨一些理法反倒把正确的路数走偏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师父没有认可你的东西以前不要自作聪明加理论指导,一些道师父是用实践教给你的,如果是告诉你理论让你去实践,十有八九,其本身也不明或者其练的东西并不是从正确的路数得来的。低是而非是为非,有一没一是为无,路数不对是为假。

有人说我练的是老郭的东西,老车的东西,老李的东西,甚至已认定都没有传人的师傅,也有人打着其名义在练。不是你见过老师傅见过其文字理论、照片图册,不是你有过交往受过指导,摸过手改过架就可以传承其术。说得严重点也许带有其血缘旁支交情好友者也未必得其拳术。真正号为传人,只见功夫如何和如何练的功夫,除此无外。

不要被一些假象所迷,真正的功夫传承一门没有几人。还是那句老话,练拳者多如牛毛,得到者凤毛鳞角。顶尖的东西注定属于少数人,任何格斗都不例外,并非传统就保守。当然你只是泛泛的练练不用太讲究,这些话也只是针对少数滋滋以求其术者。但这个道理,但凡拳者都应明白,不要以为摸过蓝球就可与乔丹相并论。知不足然后知进步,这个道理要懂得,不论你所求为何,这个理却是颠扑不破的。

好,道理讲清,我再来说前倾。免费章节达上限,付费部分讲斜正。看斜似正讲的人太多了,我为付费读者再叨一遍,用心的人才能听懂我讲的不同。咱们先说前倾。

咱们都知道规矩是为拳服务的,那拳又是什么?在没有真正学会拳以前,就是练拳的这个过程,实际上它就是为了发力。也就是说你郊期练拳就是为了找劲。至于最终目的当然是应用了,拳力运用也就是劲的应用。

毫无疑问,你之所以前倾肯定是因为发力的需要。我以前说过一句话,在你没有学会劲以前,你所有的发力都不可以称为劲。所谓的发力就是你的劲的运用并不成熟。劲的成功标准是动静一体。在没有达到这一标准以前,都仅仅是发力。

这时候你力的应用比不上外家拳击散打,因为人家是强化这个,而内家正好相反,倒不是刻意让你弱化,而是弃用或说转化。可以说练拳初期,在你找劲的过程中,你对单纯的力的运用在退步。这时候你如果去运用还不如以前的你。

这时练拳是对人性的考验,有些东西你放不下,你不愿意失去与身俱来的习惯与已经拥有的能力。这种不愿意不仅是意识上更多的是无意识抗拒。比如你有意不用左手,但你仍会无意中用出来。

发力就是这样,准确的说其实叫找劲,这个过程不是你有意就能一簇而就,你会被无意识欺骗。尤其是刻意追求结果带着强烈目的的练拳人。

一般人练拳,下意识是出手见效,练拳的目的也是下意识的让自己增长。人人都喜欢做加法,在自身的基础上加东西。这没什么,顺理成章嘛,原本就是一种练拳的思路。外家拳及现代格斗都是这样。但是世界上永远不缺乏特例,内家拳就是倒外,它偏偏让你做减法。

还不一定是减法,而是加减混算,同时加减。也就是我们小学时候的一道难倒家长的题:一边放水,一边进水,问多长时间能够充满。内家拳就是这样,不断的减,也不断的加;该减的没减,该加的加不上;加多了减少了,加少了减多了,都成就不了。

发力也罢,用劲也罢,无非是一个说辞,这二者本身就是同时存在。如同吊在天平的两端,总有一端要显摆。这里最痛苦的就是劲。长期的后天习惯,使得力这个天枰永远是沉下去的。

就一般人而言,你体会不到天平的另一端。我们早就习惯了力为主导,以及在力为主导下的一系列的动作方式习惯。这种方式习惯,默用无形,不思不想。既为常态所以易为,以此为法的外家和现代拳击散打格斗之类的入手就容易,因为就是做加法。

我们练拳也讲练到不思不想出手就是的程度,但内家拳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开始是刻意做,把天平码平。怎么码平?这个很简单,就和你摆天平一模一样。你可以增强一头,也可以减弱一头,增加一头多一头少,一头少,一头更少。怎么样都没有关系,关键是先得放平,因为放平只是第1步。

如果你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有了退化了,这很正常。如果有人觉得自己没有退化,这也很正常。反正这个不是我们最终要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两面都长。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不是说你增长了一个另一个就也跟着增强了。一般人都是力这面下沉的。内家高手来说是劲这边下沉的。如果你还有能力把天平摆平或者随意让哪边沉降。你就是做到了内外合一。

内外合一并不是凭你的一句空话,而你加的砝码越多,你的功力就越大。你之所以打不过格斗,不是因为你没有撑握了这个平衡,或者说不是劲这边没有沉下去,而是因为你总的法码不够。

你沉下哪头都可以,实力指的是法码的总量。能做到平衡,总量又足够得,少之又少。不论内外,高手总是凤毛麟角,能做到内外一体更是人中龙凤。

那么力量,发力,或者说发力运用,所谓的劲,有没有身体前倾呢?当然有。前倾就发不了力(劲),那还打什么人?既然都有,那为什么拳经中要把立身中正,不俯不仰,写进要求呢。

这是因为一般人的用力习惯和潜意识更倾向于前倾。前倾几乎是不自觉的,这样可以使你的发力更加的顺畅,击出的力量也更大更容易带上重量的惯性。攻击时当然更顺遂。我以上说的是外家类用力习惯。形意拳在发力的过程中,也会时不常的前倾。我本人也前倾练了很多年。我之所以改过来,恰恰是因为动手。我知道很多人是与我相反的,我只能说你动手的方式是有些误区的。

我们知道内家拳的大原则是后发。但很多人忽视了此原则。很多人练的,都是先发。如果你仍然以先发为主导的思想,你前倾就没有错。但你是练后发的就不行了。先发和后发,不用再多说了吧,不是指出手先后。

你先发与后发的思路决定了拳的要求,行拳走架和运用手段。看斜似正,看正似斜,不俯不仰,不偏不移,都是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的运用。就如同你前倾一样,目的都一样。我这里不是说对错,只是说方式不同。一出手不管不顾低头蛮进的功夫不高。所谓低头猫腰,传授不高。

手去不空回,空回总不奇。上法以手为妙,足为奇,身为要。上法不是打,上去成了,才打,不成就打不成,能打也不打。身体前欣打着打不着,取着进势,挥着空气也要前冲,还没进势就出来了,这能行吗?也许吧,人各不同,随意。

上法之巧在于不让人感知,他知道时就形成成势了,与此同时也就被打了,可不是手脚打了一下,身子取了他的位了,在他乱势时才出手打,是顺势而为。形不成条件,不打,空回总不奇。形意打人不叫打,叫夺地位。

就说这么多吧。大艺出品,欢迎关注。

如果觉得《形意拳看斜似正看正似斜的要义所在(劈拳之身形要不要前倾)》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