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秘书”养成记:于今秘书紧跟公司大老板(于古秘书竟是贵族专职)

2023-06-07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54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著作郎负责的是编修国史,著作佐郎主要负责协助著作郎搜集史料等,二者隶属于中书省。晋惠帝元康二年时,著作郎由中书省迁至秘书省,由此秘书郎与著作郎同属于秘书省,二者关系更为紧密。

北魏秘书著作的建制沿革及职责权限

一 秦汉魏晋南朝秘书著作的流变

1 “秘书”的建制沿革

秘书监按照《东观汉记》记载,其主要的执掌是“掌典图书,古今文字,考合异同”,也就是掌管国家秘典图书,禁中图书秘记等。在东汉时确定的秘书监的组织设立被后世所延续,在职责权限上也基本延续与此,隶属于秘书监的秘书郎的职权也是由此确立。

时人戏曰贵族子弟在车上能坐稳不至于跌落,就可以当著作郎,在书信中还能记得写一句对人身体健康的问候,就可以当秘书郎。这说明了到梁朝时,秘著选官已经完全脱离了秘著的实际职权所需要的文化素养,不再以秘著需要的文学修养选官,完全沦为了被贵族所把持的官职,秘、著二职成为贵族所固有的仕进通道。

秘著在这一时期已经是公认的清官。在这一时期,秘书郎首先是一种备受士族高门所青睐的起家官,并且在职位上,任职不过不到百日便可升迁,这也成为这个官职新的发展特点,逐渐变成了一种贵族仕宦晋升通道的起点。

2 “著作”的建制沿革

“著作”即“著作郎”、“著作佐郎”最早萌芽在东汉末年时期,这时的著作郎主要负责撰修国史。关于该官职的明确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后汉书》。

蔡邕自述其功劳,上书陈述他补攥《东观汉记》,自认为具备当著作郎的能力,想要求得著作郎这一职务。因此可以说明,在蔡邕之前便已设立著作郎的官职,但在职官志中并没有形成明确记录。

通过史料我们可以得知在魏明帝时期,正式的设立了著作郎隶属于中书省,负责修撰国史。在著作郎之下,又设立佐著作郎负责协助著作郎的工作,并且强调,任职秘书郎必须要撰写名臣传一篇。

南朝时四个朝代前后相继,官制连续性比较强,著作郎在南朝时为六品,著作佐郎则为七品,秩四百石。而且著作郎在南朝逐渐沦为了起家之职,脱离了实际职务。

二 北魏秘书著作的建制沿革

1 两次职员令中秘书著作官称问题

北魏早期的官制发展并不完善,保留了鲜卑族遗俗,胡汉杂糅,至孝文帝时期经历了系统的整合调整,终成定制。孝文帝在太和年间大定官品,在太和十七年(公元 493 年)颁布职员令,称为太和前令。太和十九年(公元 495 年)进一步颁布职员令,称为太和中令,不过现已亡佚。

首先,阳尼、阴仲达二人确实在太和改制之前任职著作郎,符合太和十七年职员令的叫法。而在太和改制之后确实再没有秘书著作郎的记载。

在太和改制之前,整理出的任著作郎的有 20 人,只有两人称为了秘书著作郎,其余在传记中皆称为著作郎。

在北魏早期,不断模仿汉制,但其官制建设并没有完全成熟,故出现了这样混杂的叫法。

其次,以高允和阴仲达的例子比较,二人都是修国史,同理可见,秘书著作郎和著作郎并无区别。这也是现实政治实践中逐渐向著作郎这一叫法的过渡表现,和两次职员令变化相符合。由此可见,北魏时期的官制大体还是沿袭魏晋官制,虽品级和名字在某一时期有所改变,但在实际运用和记载中大多沿袭汉族旧制。

2 两次职员令中秘书著作官职效力变化

在《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中记载太和十七年的《职员令》中秘书郎和秘书著作佐郎的品级是从五品上,秘书著作郎是正五品上。

而太和二十三年的《职员令》中规定秘书郎中、著作佐郎的品级是正七品下,著作郎的品级是从五品上。

秘书郎、著作郎、著作佐郎的前后品级有变化的原因,与北魏流品观念的不断固化清浊观念的日益加强有关。但品级的下降不代表效力的下降,在着眼品级变化的同时,更要关注其背后效力值的变化。效力值表现在清浊和政治影响力两个方面,北魏后太和时代,步南朝后尘,紧跟士族时尚。官职效力与世资休戚相关,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乡品二品的士族世资。

秘著品级和效力值上升的现象意味着任职秘著者的门第在不断上升。秘书著作官职效力的变动正是北魏太和时期贵族化进程不断推进的缩影。

中古官制发展有其建制的延续性,北魏官制多沿袭晋制,随着南朝士人的北奔逐渐南学北渐,且北魏是隋唐制度的主要渊源之一,我们可以参考魏晋南朝与隋唐制度来推测分析北魏秘著的职责权限。

北魏秘书著作的出身背景

秘书著作诸职作为六朝时期清官的代表,任职秘著向来被士族子弟所推崇。北魏一朝在承袭了汉晋制度,融合了南朝风气的基础上,秘著依然是清官首望。因此,北魏一朝对秘书著作的选任具有一定要求。

一 北魏秘书著作的个人背景

.1 北魏秘书著作的郡望背景

在六朝这个门阀贵族鼎盛的时期,官员选任十分重视门第,门第中又以大姓著族最为重要。在大姓中有四海大姓与州郡大姓。

我们可以发现在,担任著作郎的 32 人中,陆恭之、山伟、刘仁之属于勋臣八姓、除此之外多任用四海大姓和州郡著姓,六朝门阀贵族时代门阀势力鼎盛时期,有声望的高门子弟在秘著的选授中占据着十分有利地位,尤其是秘著这样的清官,寒人是无法染指的,皇室贵族,代人勋贵,四海大姓,州郡大姓比比皆是。

2 北魏秘书著作的家世门第

研究秘书著作这一职位的身份特性,离不开对其任职群体的讨论。六朝时期 的官员铨选与士族政治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士族”即指凭借累世积淀的家世背景,在婚姻、仕宦及家学门风方面形成稳固显著特征,并为社会和国家所认可。

其中累世积淀的家世背景可谓最为重要,可以理解为家世背景是踏入仕途的基础,官职迁转的基调。那么家世背景与乡品与起家官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北魏建立初期由于稳定统治的需要,需要积极吸收汉族士人,便会给有名望有声誉的汉族士人以秘著这样的文翰官,使其纳入北魏的统治。在这时,对于秘著任职者的家世背景还没有十分严格的标准。

在孝文帝太和改制以后,秘著起家者的家世背景限定就十分严格,只有膏腴之家才可入围。

汉族士人任职秘著者的比例占八成,这也与秘著官职本身的文翰性要求有关,相应的,鲜卑族人文化素养较差,故秘著的选任以汉族士人居多。

在魏晋时期,士族社会就十分重视士人的文史才华。太和时代,北魏鲜卑贵族在不断的汉化过程中,也渐渐的有了注重文史才能的文化旨趣,并且在南朝士人北奔带来南朝的文化风气影响下,北魏鲜卑贵族的文史功力大有提升,有能力胜任秘著这一文翰性官职。因此,在太和改制后,担任秘书著作职位的鲜卑族人有所上升。

二 北魏秘书著作的政治归属

北魏是由拓跋鲜卑部族政权不断扩大发展而来的国家,早期以“云代”地区为统治根基。

离散血缘集团,转换为地区集团,即“代”集团。在此之后,北魏通过战争,不断扩大统治范围,把被征服者移至代地,代人集团得到扩大。

在《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中记载了北魏品定姓氏,汉化革新的历程。改拓跋为元氏、改次兄为周氏等。由此确立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元氏、胡氏、周氏、奚氏、长孙氏、伊氏、丘氏、亥氏、叔孙氏、车氏的帝室十族。

以及同卷,孝文加之被纳入的宾客、外戚和恩幸,代人集团发展完全。由此可见,代人集团在北魏政权中必然有着绝对优势。那么作为清官代表的秘著,是否会被代人集团所把控值得探究。

秘著在北魏一朝的设置是为了满足汉族士人的旨趣诉求。北魏建立之初,因其政治稳定需要,便满足汉族士人对于任职官吏上的文化旨趣,以便于北魏政权更好的吸纳汉族士人。

代人集团中以代人宾客占绝大多数,这是因为代人宾客多源于十六国旧臣,或是汉族世家,本身就是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一个群体,故在任职秘著这个对文化修养有很高要求的职位时,足够胜任。

在孝文帝太和改制之后,任职秘著的中原士族比例有所上升。这与孝文帝详定姓族有关,这也就是在北魏确立了以家世选任秘著起家的开始,这样中原大族任职秘著者的比例也就随之上涨。

孝文帝太和改制之后,代人集团中的帝室十族和勋臣八姓才开始任秘著,笔者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秘著作为文翰官对文学修养要求比较高,在孝文帝太和改制之后二者的学识修养才提高到可以任职秘著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孝文帝太和改制之后胡人勋贵更加积极投入了贵族化运动。

以秘书著作为起家官

起家指任官者踏入仕途所被授予的首项正式官职,其政治内涵是士人脱离各自私人的“家”,而在“公”的国家场域同皇帝缔结的新的人际结合关系。起家对于国家官员具有着奠定起点高度,升迁走势的重要意义。

由秘书郎起家,可能接下来会领一个散官,但此散官品级跃升比较大如前将军为三品直阁将军为从三品,辅国将军为从三品,四品骁骑将军为四品,都可以得到一个官品大的跃升,除此之外大部分都迁往以集书省为代表的各个实职机关。

北魏的秘书郎、著作郎等职官属于流内清官,是国家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在士族政治的背景之下,秘著诸官可以构成官员仕进的固定通道。主要研究北魏秘书著作所属官员在仕宦迁转中所处的地位及在官场中发挥的效力,因此,以起家、迁入来源、迁出去向为几个基准点,把握北魏秘书郎、著作郎、著作佐郎的履历趋势。

如果觉得《“秘书”养成记:于今秘书紧跟公司大老板(于古秘书竟是贵族专职)》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