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育儿书单《去情绪化管教》 不打不骂(教父母培养“第七感”孩子)

2023-06-06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76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本章将分享的书籍是《去情绪化管教》

这本书的豆瓣评分是8.5分,评价还是挺高的。但就我个人读完后的感觉来看,这评价有些过高了,8.2还差不多,要知道9.0以上的都可以算是神书了。

当然这也可能跟我的个人经历有关,毕竟我在读这本育儿书籍以前已经阅读了很多育儿书,可能对其中的一些理念和教育方法已经提前有所了解,因此感觉其中的内容并不新奇。如果是第一次接触这类书籍,可能收获更多,评价更高。

但是在我看来,这书中存在一个大的缺点,这也是无法给它打太高分的原因,后面我将会给大家分析。

书的内容

本书从内容上大体可以大体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大脑,从人脑的生理结构上分析情绪和理智的关系

按照作者的意思,本章是整本书的理论基础。这也是本书的一个突出优点,通过生理的角度让父母更容易理解情绪。

人的大脑可以分为爬虫脑和大脑皮层。

如果把人脑比作房子的话,爬虫脑位于房子底层,主要由脑干和边缘系统组成,主要负责我们最基础的神经和强烈的情感活动,包括性欲、愤怒等情绪,以及呼吸、消化等身体机能。爬虫脑是人脑首先发育的部分,它执行的逻辑是先做后说,“开火,准备,瞄准”是它的口号。

而构成房子上层的就是上脑,由大脑皮层构成,主要负责思考、理解、统筹等高级思维功能,与爬虫脑不同的是,上脑成熟的比较晚,直到25岁左右才基本成熟。

正因为爬虫脑和大脑的发育不同,使得人们更容易受情绪控制。

本部分内容中作者还提出了关于大脑3个Brain观点:大脑是变化的,大脑是可以改变的,大脑是复合的。前两个观点很容易理解,看了没什么感觉。关键是第三个”大脑是复合的观点,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我们人的大脑不能既处于十分敏感的下脑状态又处于十分包容的上脑状态,只要当我们激活了上脑,下脑立刻就会被控制。

作者举了一个“为情绪命名”的例子,当原来愤怒的人为自己的情绪起一个名字时,愤怒的情绪就里可以得以控制。这是因为你要命名,就需要调动你的理智系统,而上脑和下脑又是对立的,因此调动了上脑,自然下脑就得到了遏制。

第二部分:情感连接的重要性和方法

情感连接的重要性我就不说了,有了连接,孩子才能更好接受父母的意见。我说下书中提高的情感连接准则和方法,这也是父母关心的。

情感连接准则:

1、关掉鲨鱼音乐

“关掉鲨鱼音乐”的意思是父母要屏蔽掉背景环境的影响,要专注于这一场景、这一状况、这一个人。

很多时候父母之所以控制不住情绪对孩子发火,就是受周围环境或者孩子过去的行为影响。比如父母如果上班生了一肚子气,回来面对孩子作业就容易控制不住;或者因为孩子过去总犯错,所以在面对孩子时,就觉得他还会犯错,于是就容易情绪失控。

2、探求为什么

探求为什么告诉我们,父母不要主观的做出判断,看到一个结果就不分青红皂白的觉得肯定是谁犯了错,然后就开始批评教育。而应该抱着公平公正的心态,先搞清楚事情是怎么发生的,谁引起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3、想想怎么做

对孩子说什么很重要,但是如何说也同样重要,这决定了孩子能否接受,因此父母应该思考下如何表达自己。正确的表达方式应该是充满尊重的、有趣的。

情感连接的具体使用方法可以分为4步:

1、表达安慰

表达安慰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他是被接受的,技巧有拥抱,蹲下身子跟孩子平等视线交流。

2、认同

认同孩子的感受,孩子才更乐于表达心声。孩子之所以不喜欢跟父母交流,是因为他们知道父母不认同他们的意见和感受,总是想批评教育他们,因此孩子就懒得跟父母说了。

3、倾听孩子

少说多听,让孩子表达。当人有情绪时,人们需要释放,只有这样才能恢复平静,因此人们在愤怒时表现的冲动、易怒。所以这时候父母要少说,做一个倾听者。

4、反射你所听到的东西

光倾听不够,还要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他,所以需要父母反射孩子说的话,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你真的理解他。比如孩子絮絮叨叨的说谁谁不好,父母就应该反馈“看来他的行为确实有些不妥,怪不得你生气呢!”听了父母这话,孩子就知道你懂他了。

第三部分:理性引导的原则和方法

作者提出了2个理论:1-2-3管教和理性引导的R-E-D-I-R-E-C-T策略

1、1-2-3管教

1-2-3管教是指一个定义:管教的目的在于教。

父母要记住我们管教孩子的最终目的在于教,而不是管。要在管教的过程中传授孩子技能,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两个原则:等待孩子(以及你自己)准备好;保持一致但不刻板。

等待孩子我就不说了,很容易理解。关键什么是“保持一致但不刻板”呢?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极容易让自己陷入两个极端:要不没有底线,总是迁就孩子;要不就过于坚持原则,不近人情。这两种方式都不利于孩子成长。

父母要认识到,我们需要坚持原则,保持教育的前后一致性,但是也要认识到,根据具体情况,必要的时候也要做出妥协。

三个第七感成果:

培养孩子洞察力(帮助孩子理解自己面对困境时的感受和反应);共情心(思考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和感受);修复能力(询问孩子要做些什么才能纠正错误)。

2、理性引导的8大策略

书中给出了理性引导的8大策略:

少说话;

接纳各种情绪;

要叙述不要说教;

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

用有条件的肯定表达反对的意思;

着重于积极的东西;

有创造性处理问题;

传授第七感技巧;

这8大策略大部分不用我细说,一看就懂。但有几条可能大家不是很理解,我着重介绍下。

第一个是“要叙述不要说教”。

大多数父母在面对孩子不良行为时,忍不住就要说教一番,教育孩子这样不行不好,让孩子改正。其实这样做完全没必要,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父母只需要描述你所看到的,孩子自然会就明白你的意思。比如孩子进门后没有关门,妈妈不用说“你屁股后面长尾巴吗?怎么又没关门?”只需描述“我看到你忘了关门。”孩子自然明白你的意思是让他把门关上。

第二个是“用有条件的肯定表达积极的意思”和“着重于积极的东西”

这两个之所以放弃一起,因为我觉得他们表达的意思差不多,都是从积极的方面来教育孩子。

现在父母教育孩子基本都是从否定的角度,就是带着放大镜看孩子哪里做的不足,然后教育他们改正缺点。这样教育容易打击孩子自信心,孩子总感觉自己不好,久而久之会容易自卑。

更积极的教育应该是关注孩子积极的方面,对孩子进行积极反馈。体会下这两种表达方式:”你写不完作业就别想出去玩“,”你写完作业就可以出去玩“,哪种感觉更好?

第三个是”传授第七感技巧“

这个一看感觉有点神神叨叨的,不明所以,其实作者的意思是父母要教会孩子用“上帝”视角观察自己的行为。

一般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自我为中心的,比如我们去面试会胆怯害怕,这是我们的真实感受。但是这时如果我们跳出我们的感受,从更高的维度看待我们自己,我们会发现我们胆怯害怕是没必要的,这就是运用“上帝”视角看待自己的行为。

当孩子掌握这能力后,他技能注意到自己的反应,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又能从中抽离出来观察他们,因此也就更容易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优缺点点评

如果觉得《育儿书单《去情绪化管教》 不打不骂(教父母培养“第七感”孩子)》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