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老子修道养寿之法及其人生哲学

2023-06-06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43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人的天然寿命是可以达到一百六十岁的,我国在人口普查中就确证有一百四十多岁的老人,现在百岁以上身心俱健的老人也有不少。以今描古,可知太史公记载的老子高寿是可信的。

那么,老子“修道而养寿”的方法又是什么呢?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关于养生的记载有多处。如“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等,短短几句话,却讲透了养生的要领,以至今天我们如果能领悟其中的含义并付诸实践的话,仍然是百试不爽而卓然有效的。

“虚其心”,这里的心是指心理活动,虚其心就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达到虚怀若谷,任何人间世俗的名、利、祸、福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让它造成干扰。这种境界,不独古人有,今人也有。

是什么力量使人能在极端艰辛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到“虚其心”?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因此,要真正弄懂古人的养生方法,要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就不可免地要研究一下古人的信仰问题。

生活在“百家争鸣”春秋时代的老子是有自己的信仰的。他所追求的是“天道无私、均平而至公”的理想社会。天道,就是指大自然发展的法则;均平而至公,是指社会生活的准则。

这种理想,反映在一个故事里,据《吕氏春秋》记载:“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聘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聘可谓至公矣。”(遗即遗失,索即寻找,荆为地名)

如果社会上的人都讲至公而无私,按照辩证法的规律,结果是每个人都会得到好处,所以老子又说过这样的话:“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按照这个理想,老子在为人处事上就主张“为而不有”,就是为天下作好事而自己却不想占有什么。庄子在评述老子的人生哲学时曾说他是“人皆取实,己独取虚”。老子为什么要“取虚”呢?

因为他认为虚空广大无边,万物皆能溶于其中,万物也都能运行于其中。所以他才主张人要“虚其心”,能够容人容事,虚怀者谷,这才是上德。可见,老子之所以能长寿,在生活中形成了一套养生的方法,原来是和他的人生哲学分不开的,是和他的信仰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和他的理想是分不开的。

自古以来,养生这门学问必须考虑全面,决不能只顾片面。这一点,听起来容易懂,做起来却很不易。老子自己就说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其所以莫能知,就是因为如果不用心去领会其中的哲理,只从枝节上去模仿,肯定是学不到的。那么,对老子所讲的哲理,也就是一整套的指导思想,应该怎样去领悟并付诸实践呢?

首先,老子主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是把人放在天地(即宇宙)这个超巨系统中来考虑,并且指出“人亦大”,即人本身也是一个巨系统,不简单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和天地是一体的。

同时,老子认为天之道也就是人之法,因为人是宇宙(天、地)演化的产物,人的生命活动也必须服从大自然的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些法则中最普遍的乃是阴阳相合而为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总之,老子认为人是自然发展规律(道)的必然产物,人应该掌握大自然阴阳正反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便适应这个规律,顺应自然的发展,而不受人为的利害关系的干扰。

庄子在记述老子谈“卫生之经”时就指出:“交乐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撄。”这些经验之谈,既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又具有实用的价值,试想: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对于一切得失、祸福、毁誉都置之度外,而一心为了探讨宇宙的规律、追索人生的真谛,就象老子本人所做的那样,那么,不就是可以达到身心泰然,从而乐享天年吗?

这是我们应该取法于古人而又受用不尽的一些极为宝贵的经验。

从老子的人生哲学来看,“虚其心”是一个要点,究竟要虚到什么程度呢?《道德经》中提出要“致虚极”,就是要尽可能达到它的极限。在这个前提下,就有可能做到“守静笃”。

据《尔雅释诂》注解,笃,纯也。就是说使人的心理活动可以保持入静到很纯净的地步,连一点杂念也不滋生。在这种状态下,人的大脑并不是消极地处于休止的过程,而是进入一种十分和谐的状态。这种状态,用测量脑电的方法可以显示出来。

对于这种境界,老子在《道德经》中还有进一步的描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里的营魄即指人的精神活动,亦即大脑的运动,载营魄抱一,是说将自己大脑的运动调整到专一的程度,去除了纷纭的杂念,抱神以静,后来人用“以一念代万念”来刻画这种境界,人一旦能达到这种境界,精神不就能够无从离散了吗?

而要想使大脑的运动趋向于专一,方法也有多种,老子用了“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这种比喻来说明精神活动要象洗涤过的镜子(玄览)那样,连一点疵垢都没有。只有心地纯洁的人才能够使自己达到这种境界,这一点,老子已经讲得十分形象的了:欲养生必先修德,这就是要领。

那么,要达到上述的精神境界又需要怎样的社会条件呢?这一点,老子也说得明白:“至治之极,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个空想的社会吗?看来不是,原始公社,或叫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如此。

应该说,老子的理想之国,在他生活的时代已经逝去了,但他从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出发,认为物极必反,充满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封建剥削的社会,必然要复归到“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公道理想的社会。

老子的人生哲学是以他的理想为根基的,他的养生之道立足于“至公”尔字,号召人们要不失赤子之心,就都不是偶然的了。

借鉴于此,我们今日生存的社会条件,虽然仍受种种不正之风的侵蚀,但它发展的趋势却必然是一个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上的“至公“之国,这个趋势,不管经过多少曲折,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住的。

立足于此,我们的人生哲学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点上?我们的修道养寿之法应该遵循什么途径?这不是经过三思之后而可付诸实践的吗?(何庆年)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觉得《老子修道养寿之法及其人生哲学》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