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厉害 上海这群中职学生提了啥建议(让武康大楼都更换了挂牌信息)

2023-06-05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41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去年夏天

来自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的

“00后”学生韩璐以及三位同学

一起走访调研了

徐汇区范围内的衡复风貌区“建筑可阅读”情况

他们发现,自2018年以来

阅读建筑的形式虽层出不穷

但仍面临着

受众人群辐射面狭窄、体验感不佳等问题

“这里有中西合璧的乡间别墅,有藏于短小马路中的孪生法式花园住宅,还有带巴洛克神韵的西班牙式公寓。”回忆起2020年7月那次在衡复风貌区的“暴走”,韩璐不自觉地流露出对老建筑的痴迷。“我理解的建筑可阅读,不仅仅是呈现网红打卡点和消费昂贵的商店,而是将建筑结构肌理和散发出的人文底蕴之光传达给大众。”

调研小组成员在武康大楼前合影。

当时

4个学生发动身边的力量

提出了若干行之有效的建议

那么,他们的建议得到反馈了吗?

答案来了

▽今年10月

徐汇区人民建议征集办主动征集了他们的想法

随后

徐汇区文旅局也落实了部分建议

得知这一消息后

韩璐掩饰不住激动

“没想到能为上海的历史文化传播

做出一点改变和贡献

很惊讶也很幸运”

建筑历史越悠久

表达方式就要越现代

早在2019年,韩璐就参与过一次衡复风貌区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对老建筑的今昔对比,了解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变迁。彼时,上海已在6个中心城区开展“建筑可阅读”工作一年有余。这期间,老建筑开放总量达到1032处,1298处建筑拥有了自己的二维码,建筑微旅行、文创市集等文旅活动逐步兴起。

但对韩璐这样的“00后”来讲,从小认识的上海形象,是光芒四射的国际都市,是引领现代审美的城市设计。什么是建筑可阅读,老建筑对上海又意味着什么,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借由调研的机会,韩璐重新与这些沉睡的建筑联结。而似乎是巧合一般,2019年那次社会实践之后,武康大楼频繁成为公众视野的中心。这也让韩璐好奇,修缮后的武康大楼到底有何魅力?调研起点就从这里开始。

7月的骄阳没能赶走大楼前络绎不绝的游客、婚纱摄影队伍。大楼底商入驻的咖啡馆、音乐书店、冰淇淋店情调十足。转了一圈,韩璐终于在面向淮海中路一侧的墙面上,找到了关于大楼建筑的信息。那里立有一块“优秀历史建筑”石牌,一个孤零零的二维码镶嵌在右下角,没有任何提示。韩璐扫了扫,出现了“徐汇文旅”的小程序,跳出了一段简单的文字介绍。同学们不“解渴”,还想进楼了解更多建筑景观,但大楼出入口放有“私人住宅 谢绝参观”的警示说明。

没法得知更多建筑信息,小伙伴们只好沿着武康路参观其他景点。但受疫情影响,期待已久的宋庆龄故居、巴金故居都没有开放,调研热情备受打击。在保安人员的提醒下,他们来到武康路旅游咨询中心,以参观建筑模型展示的方式替代。有关徐汇历史建筑综述著作、定价780元的《梧桐深处:建筑可阅读》也被锁在橱窗内无法翻阅。不过,令他们欣慰的是,咨询中心能免费提供建筑主题的明信片和纪念印章。

走出中心后,小伙伴们决定对武康路沿线的14处优秀历史建筑、37处保留历史建筑的“二维码信息”展开地毯式排摸。他们发现,扫描后的结果存在着信息内容有误、信息内容更新不及时等情况。如有些扫出来会跳转到精心制作的界面,有些扫出来则会跳转到“徐汇文旅”微信矩阵旗下公众号的介绍推文。尽管大部分内容都是依据书籍《梧桐深处》编写,但排版没能做到统一,且公众号的排版字体太小、行距太紧,阅读效果很不友好。

武康路210号的历史建筑,曾因“朱丽叶阳台”和蝴蝶结而一度被捧为网红打卡地。

至此,一个念头同时在同学们的脑海中蹦了出来:再好的旅游资源,都需要有符合当代人的旅游消费习惯。换言之,建筑历史越悠久越有神韵,“建筑可阅读”的表达方式就要越现代、越时尚,才越容易被更多人接受和喜爱。

将新技术、新文创

融入老建筑

从武康路拐入复兴西路,暴走了数小时的4人小组已是大汗淋漓,自带的水已喝完。忍着干渴,他们继续跋涉,来到建筑可阅读示范地标——衡复风貌馆。

作为衡复风貌区优秀历史文化的综合文化展陈空间,衡复风貌馆以衡复百年间的社会环境、时代特点为背景,以衡复区域的历史沿革、社会变迁、名人活动为素材,通过富有特色的空间形式,细密详实的陈列资料,全面展现了衡复区域的百年人文、百年建筑。

衡复风貌馆内市民游客对“建筑可阅读”留言提建议。

在这里,许多科技手段应用在建筑阅读上。例如,有利用AR增强现实技术,通过点击图片、建筑细节部位来阅读建筑,回溯名家与家的记忆;还有用VR全景读城方式阅读那些不可进入的建筑,以特色建筑幻影成像、三维动画解构建筑、电子墨水墙互动阅读等方式更加直观了解街区老洋房的风格。“如果这些功能也能嵌入到老建筑自带的二维码信息内就好了!”这些新技术令韩璐耳目一新。

衡复风貌馆内对建筑风格的解说。

参观完,小伙伴们又浏览了文创商店。令他们失望的是,文创产品在审美设计上趋于保守,吸引力不足。“我们都是文创爱好者,如果能将建筑元素更多地融入文创产品中,或许能够打造成像类似故宫的‘IP’。”韩璐和同学们立刻展开了头脑风暴。

他们想到,无论是什么样的文创,其本质都是让大众感受到建筑的存在,从而达到文化的传播。除了现在常见的书签、钥匙扣、帆布包等等,还能推出像盲盒、立体书这样具有体验感的新型文创。同时也可以考虑推出虚拟文创,比如将优秀历史建筑的高清大图电子壁纸供大家使用。“哪怕是一枚简单的书签,也可以在背后印上一个二维码,扫描后可收听和该建筑有关的音乐。”

沿着复兴中路,他们前往最后一个目的地——黑石公寓。这是一栋6层高钢筋混凝土建筑,带有丰富的古典主义装饰。历史上曾作为美国大学妇女联合会、联合国善后救济署的活动场所。如今,由于毗邻上海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学院、上音附中等机构,公寓外围聚集了与音乐相关的城市文化、生活复合业态。在公寓走廊一角,韩璐看到了许多关于黑石公寓的历史沿革信息,“黑石公寓不妨尝试建筑+音乐的建筑表达思路。”

调研出报告建议后

二维码更新了

韩璐等小伙伴的实地走访,让指导老师赵秋艳颇为动容。“我就是在徐汇长大的,小时候经常听父母讲述老建筑里发生的名人轶事,长大了却没有什么机会听到,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很可惜。”她认为,建筑可阅读能让人们对城市建立起密切的情感关联,探索老建筑商业功能与文化展示功能的平衡,避免老建筑被“过度消费”,更展示了城市魅力。

为了让调研结果和对策更加成熟,赵秋艳鼓励学生们发起问卷调查,与建筑设计院的人大代表对谈。

问卷结果令他们出乎意料,受访的195人大多都知道“建筑可阅读”这一概念。问卷结果显示,实地体验参观、建筑微旅行、专家和志愿者讲解是相对受到欢迎的形式;相对于音频和文字,大众更喜欢也更容易接受图片、视频以及与科技结合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形式。同时,他们还在校内发起了一场围绕徐汇区“建筑可阅读”文创设计作品征集活动,以所学所长向社会提供参考案例。结合调研结果,学生们还初步设计出4条集娱乐、餐饮、建筑参观于一体的“建筑微旅行”路线,市民游客可利用科技手段制定电子地图,扫一扫便可获知线路位置信息。

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征集了学生关于徐汇老建筑主题文创产品设计的作品,图为书签类优秀作品。

既有扎实的调研过程,又有专家老师的意见引导,这份出自职高生的调研报告有着可爱而又真诚的质感。果然,报告中提到的改进建议被徐汇区人民建议征集办主动采纳,并交由区文旅局的工作人员。今年10月,区文旅局工作人员告诉韩璐,今年年底前,衡复风貌区将吸收他们的建议,对历史保护建筑带有的二维码信息进行全面更新,利用“小程序”整合徐汇8个文旅相关微信平台,统一内容形式和元素。

优秀历史建筑右下角更换了新的小程序二维码。

今年11月,赵秋艳和小组成员小伙伴吕晓芮再次回访调研路线。他们欣喜地发现,“优秀历史建筑”的石牌右下角已经换上新的微信小程序“梧桐深处建筑可阅读”。小程序内设有“拍照识别”“进入建筑可阅读”两个入口,不少建筑实现了VR游览、语音导览、视频解说以及文创购买渠道,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甚至是科学研究价值都有了更为详实的介绍。

微信小程序“梧桐深处建筑可阅读”内含有建筑模型对应的资料介绍。

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悄悄在心中根植,韩璐和小伙伴们的脚步没有停下。他们又阅读了海派文化的发源地徐家汇源。天主教堂、藏书楼、观象台以及徐汇公学旧址等众多百年建筑的故事等待更多人去了解;他们还阅读了全球城市卓越水岸的徐汇西岸,近代工业建筑和风貌遗存在那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车佳楠、费抹筠

微信编辑:安通、小司机

校对:皮小姐

如果觉得《厉害 上海这群中职学生提了啥建议(让武康大楼都更换了挂牌信息)》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