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健康的本意 不是活得久(而是活得好)

2023-06-01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404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来源: |跑步指南 ID:running_guide」

老王开通视频号啦!

▲关注老王,每天分享一点跑步小知识▲

作者:老威修斯_宋伟江

来源:老威小屋( ID:laoweixiaowu)

“活得久不久,更多是由基因决定的;但活得好不好,却是自己可以把控的。”

说一、我没奢望活长命百岁。运动?搞得自己这么辛苦干嘛?

说二、常言道“好死不如赖活着”,我活得久,管它怎么活着呢,总比早早离世强。

这两种说法,在生活中都经常听到。

坦率说,我对这两种说法,都不能同意。

健康管理不是为了“长命百岁”

能活多久,恐怕更多地是跟遗传有关。跟健康管理的关系,好像远不如跟遗传的关系来得密切。

但是,健康管理——适当保养、适当运动等等都是此类手段——有助于自己活得更有质量,也才是健康管理的目的所在。

也就是说,活多久,恐怕更多是由基因决定的,但活得好,却是自己可以把控的。

最近一年,写健康和运动方面的文章比较多,甚至到了运动装备如何选择这样细小的话题。这个原因很简单:

一是希望唤起人们——特别是相识多年的同龄人们——的运动热情,我所写的,都希望这些老朋友们看到,对他们有感染和带动作用。

第二个原因,是希望所有人把运动做得有效果,不要敷衍了事。

现代生活,人的生存压力大,导致许多仅仅在20年前还被广泛奉行的良好生活习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颠倒,而被各种不好的生活习惯所替代——熬夜、长年吃外卖、缺少运动、聚众饮酒。现在据说甚至单位里基本见不到做工间操了。

仅仅二十年前还很少见的病、即使发生了也仅仅少量出现在老年人身上的病,现在越来越多地在年轻人身上开始出现,例如各种癌症、三高、由后天不良生活习惯而非先天性所导致的二型糖尿病,等等。

都说健康会影响情绪,动辄拔刀相向,两句话不对就跳楼跳河......这样的案例,也时常能够见到,每次见了,都会唏嘘不已。

所幸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健康,主流媒体也极力倡导健康理念。健康从娃娃抓起,正在通过各种扎实的措施,得到落实。

“好死不如赖活着”不能一概而论

每次看到那些遭遇重大挫折,或者人生失意,就选择了结自己的人,我常常表示遗憾,认为不应该如此。

但是对于有些被病痛折磨得无法忍受,或者失能导致自己的生活(生命)毫无质量可言,当事人选择放弃治疗的案例,虽然同样令人唏嘘,但还是有深深的理解。

生活的挫折、失意,只要人健康地活着,没有放弃努力上进的心,终有守得云开的那一天,天底下没有一直往下走的生活轨迹,一切事情,走到底端,任何方向都是朝上的。

这恐怕就是“什么都可以失去,健康不能失去”这句话的内涵所在吧。

医学的发展有时间性,而生命也有时间性。换言之,纵然某种疾病在历史的长河中,也遵循“必然被征服”的那一天,但可能需要等待的时间,长于病人的生命周期。现在肺结核还算什么问题?可是几十年前的那些肺结核病人等不到该病被克服的那一天的到来。

那些为了活得有尊严,离去也有尊严的人们,放弃治疗,我们在表示惋惜的同时,终究有一份理解。

越是如此,越觉得健康的珍贵。

尽量保持自身健康,是对周围人的慈悲

健康,并非不住院那么简单。

即使在日常生活能够得到维持的时候,失去健康,也会给生活造成影响。

在我看来,健康起码有这样几个好处:

1、减少给家人带来麻烦。

我认为这是健康最重要的意义。我顽固地认为:不加节制地、肆无忌惮地糟蹋自己的身体,得病了又要牵累他人,这样的人是不值得同情的。我们所说的健康,不是指活到100岁开外,而是指能自理地活到生命终点。换句话说,昨天还在自理,今天去了,表面上看,哪怕跟一个卧床多年的人,活的是同样的年纪,终点相同,但健康走到终点的人,和在终点之前把家人拖累拖死,无异前者更幸福,更慈悲。

2、减缓或者规避经济压力。

因病致穷,因病返贫,这些词我们不陌生。通常一家之主,顶梁柱,一旦病倒,这个家基本上就完了。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经济崩溃,还有笼罩在家庭头顶之上的,挥之不去的哀戚、怨尤氛围,一个家庭,一旦进入这样的氛围,就基本上不会再有阳光,从家运上来说,基本就是死刑。

随着保障机制越来越健全,也许失去健康导致的经济压力会有一定程度的缓和,但是“有卧床病人”的家庭,其阴郁的氛围,却始终与阳光灿烂,格格不入的。

3、保持良好的情绪。

情绪健康是健康这个课题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见过太多这样的人:他们的身体似乎没有问题,每天能吃能动的,但情绪十分不健康。毋庸讳言,当处在亚健康状态时,人的言行举止,脾气情绪,就是与健康状态下会很不同。

我们每个人恐怕都不能例外。

我在多年前的一次体检中,医生说我亚健康很严重,应该是压力过大造成的。在那段时间,特别容易情绪波动,容易发脾气。虽然事后往往自我谴责,但是事到临头很难控制自己。这种情况,当自己处在那个状态的时候,是意识不到的,也是听不进别人的提醒的。只有当健康重新回归自身以后,才能察觉“昨日之非”:我那时候如何变得这般模样?

在自己回到健康状态后,会对自己在亚健康比较严重期间的行为,感到不可思议。

我在生活中留意观察,那些经常喜欢用反问句或疑问句来与人沟通的人,通常是情绪激烈的人,只是他们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是“口才好”。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很劳累,旁人看着心疼,说,“你要不先歇一下”,有两种答复:

一种答复是:“你先歇着吧,我很快把这个弄完就休息”,这样说者、听者都愉悦。

一种答复是:“我休息了,那这个活能自己完工啊?”,这就马上把对方推到无言以对的地步。

有这样情绪的人,要么自己给自己添堵,要么把不良情绪传递给他人,让他人陪着自己一起郁闷。

“活着要健朗,去了要干脆”是生命的高级境界

小时候读鲁迅先生的作品,读到一个念着“何立从东来,我往西方走”的偈子、安然坐化的高僧的故事,觉得很神奇。

这位主人公在自己很健康的状态,根据自己的心愿,坐着就可以了结自己,简直匪夷所思,同时也觉得这样很幸福——自己能控制自己,当然幸福啦。

等到年长了,才明白,传说固然不一定确有其事,但传说也是对生活的反映。其实生活中就有正反两方面的例子。

假如,有人50岁小小年纪(现在50岁算中年人吧)就病病殃殃。但仅仅是病病殃殃而已,活到100岁也是这个款式,那可能就算“好活”了。这个100岁不嫌长。

但如果50岁就开始卧床,而且一拖30年,到80岁离去,这恐怕就不是什么“赖活”了。这个80岁,固然没有前一个100岁来得长,但相比较于前一个“自如”的状态,这还是嫌太长了。

因为,这对自己,对他人,都是痛苦。

明白了这个道理,才发现“何立从东来,我往西方走”的大解脱意味。

生活中,那些能够在“状态很好的情况下,快速离去”的人们,是有大福报之人。一般人无法企及。

一直记得早年就留下记忆的大科学家周培源先生的故事。据公开的报道,他在1993年11月24日的早晨,如往常一样晨练,回来后吃过早餐,跟家人说要休息一下,躺下就离去了,享年91岁。

91岁高龄,能够保持健康的状态,保持晨练的良好习惯,直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天,这,就是有大福报的人。

虽然生命的长度,更多地由基因决定,但是生命的宽度,却是自己可以把控的。把健康保持到生命尽头的人,于自己,当然是大福报,于他人(家人),则是大慈悲。

对人类来说,运动比静养更有益于健康

究竟运动有益于健康,还是静养有益于健康?

过去很多人崇尚静养,现代更多的人崇尚运动。

我觉得,在诸如大病初愈这种人的底气不足的时候,适当静养是必须的,但当进入正常状态,运动是保持健康的主要手段。

有人说,乌龟就是靠静息,随随便便都能活上千年。

但是乌龟是冷血动物,构造也与人不同,用它来论证人应该静养收获健康,似乎缺乏一些逻辑。

我截屏一段来自网上的专家公开发言,以示原封不动,我觉得说得非常有道理:

上述这段引用的文字,应该比较能说明为什么人不能学习乌龟,靠静养来保持健康的道理了。

同时,这段话也是我自己在关节受伤之后,坚持通过轻量的局部运动,使受伤的关节获得营养的理论依据。

人从30岁开始,肌肉就开始减少,如果不加锻炼,到70岁的时候,只剩下最多时肌肉量的50%。

对于身体的使用,一直有一种关于“总量一定”的说法,就是身体可以被使用的总量——例如,一辈子可以吃下的食品总量,一辈子用来消耗的水分,等等,都是一定的。

当这个总量达到后,人就要离去了。我不知道这样的说法有没有科学道理。

那么就以心脏使用的总量来做道简单的数学题吧。

设:(为简便直观期间,假定甲乙双方以下数值,是长年保持的,即365天均如此。)

甲:平均一天运动1小时,运动平均心率150,日常生活平均心率60。

乙:不爱好运动,心肺功能比甲弱,平均一天的日常心率85,也是正常值。

甲一天的心跳次数:60分钟运动 x 150心率 + 23小时*60分钟*60心率=91,800次

乙一天的心跳次数:24小时*60*85=122,400

一年下来,乙比甲的心跳次数就多出11,169,000,相当于乙的91.25天的心跳总数。

换言之,上述例子中,乙方由于不运动而导致的心跳总次数的浪费,相当于每年要短活91天!

这个不严谨但是很直观的数字,可以给“静息才能保健”的观点做一个终结了。

运动一定要讲科学

前两天,看到一个观点,发人深思:

(大意)为了健康而进行的运动,要与比赛隔开。

从某种意义上说,健康,和比赛(竞技)可能真的不是完全同步的。追求的竞技等级越高,与健康偏离可能越远。

科学的、适当的运动会帮助我们远离疾病,但不恰当的竞技可能给我们带来伤病。

适当的竞技,能提高运动的技能和乐趣,但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在得不到相应的护理和保障的前提下,强行追求高竞技,可能就给自己带来伤病。

在我的认知中,普通人当然可以追求高水平的竞技,前提是,自身条件,后勤保障,健康指导等等,不可或缺。缺乏这些因素,而以普通人追求专职人士的状态,就是定位不准,相当于裸奔。

跑步和健身爱好者, 崇尚“科学训练,合理饮食”的健身原则,倡导戒烟断酒的生活方式。跑步以提高健康水平为主,以适当追求竞技能力为辅。

本文为跑友投稿,投稿请发邮件:pbzn@qq.com

如果觉得《健康的本意 不是活得久(而是活得好)》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