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已灭绝的史前巨象与人类有关吗 当它死去(人能吃到多少肉)

2023-06-01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30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30万年前的欧洲大陆,处在较为温暖的时期,早期人类和野生动物们共享着自然资源,共同拥有着一片广袤土地。狮子、熊、剑齿猫、犀牛、野马等等,都在那里生生不息,它们对人类来说,究竟是威胁生命的庞然大物,还是鲜嫩多汁的猎物,一种早已灭绝的古象让这个问题的答案不那么简单。

蒂宾根大学的考古学家迄今为止,已经在德国北部舍宁根一个更新世遗址中,陆陆续续地发现了十头30万年前到3万年前的大象,这种已经灭绝的史前巨象,个头比现存的亚洲象和非洲象都大,光是象牙就长达2.3米,从遗骸推测,它们的高度有大约3.2米,重量能达7吨半。

10具大象遗骸中最完整的是一头老年雌性,它的牙齿磨损严重,距离其他大象骨骼也有大约100米的距离,由于在大象群体中,老年个体或者病象,会选择更靠近水的区域活动,或者干脆就停在水中,所以这只大象可能是自然死亡,虚弱的它在移动中陷入了淤泥之中而丧命。但是与此同时,这只大象的骨头上残存着许多啃咬、砍砸的痕迹,在距离大象遗骸不远处,还有马、剑齿猫等动物骨骼,以及小石片和投掷棍等工具。那么,大象的死与人类有关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就需要细说。

狩猎还是捡漏?

我们已经很习惯将早期人类的生活场景与两个画面联系起来,一群人要么是正在狩猎,要么是围着火堆席地蹲坐,但实际情况往往比想象更复杂。作为猎人,要想捕获体型比自己大得多的动物,使用工具及合作意识是必备的技能;但如果只是从其他猎物的口中分得食物,那么把握恰当的时机则更为重要。远古人类到底是优秀的猎人,还是“捡漏”的高手,不仅是个人类学的经典争论,也影响了“人”这个概念的演变。

在20世纪40年代,人先是被定义为“工具的制造者”,即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能够制造工具;随后人又有了“杀戮的猿”之称,按照这个定义,人首先是猿,并且是那种残暴的,为了生存进行杀戮的猿;到了20世纪60年代,基于对现代狩猎-采集社会,尤其是对非洲桑人等群体的观察,狩猎造就了人类的说法开始流行,进而出现了男性狩猎、女性采集的区分。如今,人们避免简单的定性,但始终强调人类在大脑、语言、心智上的独特之处和重要性。

的确,人类本身就是其他食肉动物的猎食对象,时至今日,狮子、豹子、熊、老虎、鬣狗等依旧会给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动物造成致命的伤害,暂且不说人类受伤甚至死亡的案例,大猩猩和狒狒一直都是豹子的猎物,而生活在亚洲的红毛猩猩需要时刻提防老虎的袭击。同理,对于早期人类来说,狩猎一只大型动物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如何在狩猎和捡漏中作出恰当的选择,才是促进人类演化并维系种群数量的妙法。这种选择需要的是灵活的大脑、用于有效沟通的语言,以及成熟的心智。

回到德国发现的史前巨象骨骼,从其上残留的啃咬痕迹判断,研究者认为大象在死亡后遭到了食肉动物的啃食,不远处残留的工具则表明,人类利用小石片从残存的大象骨骼上剔下了肉和脂肪。

同时,考古人员并未发现太多用于狩猎的工具,仅有几根一头削尖的棍棒,可以用于戳刺,但它们所能造成的伤口很难致命。换句话说,古象并非人类狩猎而来的,人可能只是与其他食肉动物一起,有次序地分享了一头自然死亡的大象。

吃肉还是吃剩下的肉?

另一个要考虑的问题是早期人类的食肉能力,以及食用肉类的数量。根据目前的研究,2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像它的祖先一样,依旧需要利用大的臼齿咀嚼植物性饮食,比如草、根、茎、叶、瓜、果等等,以便肠道能够消化。

到了30万年前,熟食或者说烹食已经在人类食谱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肉的能量密度相较于草来说成倍的增加,小型哺乳动物成为人类首选的主动出击目标,从而获得其肉和脂肪,但如果换作是大型动物,比如高达3.2米的古象,贸然出击肯定是不行的,要么等待老弱个体掉队落单,攻击性锐减,要么利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方法,食用其他食肉动物的剩食,甚至腐肉。因此对于早期人类来说,一方面要“有些肉吃”,但前提是不因猎食而亡;另一方面是无法消化过多的肉食。

为了证明早期人类的食物构成中,肉食的比例并不高,有两位科学家做过一个有点大胆但有趣的实验:在野生环境中“变身”捡漏的食肉者。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和人类学家戈登·洛特,在位于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的塞伦盖蒂大草原“纯天然”地生存了8天,他们并没有真正食用那些食物,只是对食肉动物们剩下的食物进行估量,从而计算出人类能够靠这些食物生存多久。

由于实验中他们并未依靠剩食维生,所以实验结果只能作为参考,但在实验中,两位研究者意识到食物不仅腐败得很快,而且要想获得那些肉食,还需要小心其他腐食动物的攻击。所以,守在动物容易“失足”的地方,等待着恰当的时机给已经身处危境的它们致命一击,或者等待其他食肉动物大快朵颐之后,迅速地“分得一口肉”可能是最佳选择。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人类自200万年前,就开始尝试并掌握了按需制造工具的能力;30万年前,无论是工具使用,还是合作狩猎,人类都相当娴熟;但是直到8万到6万年前,现代狩猎技巧才出现。像所有动物一样,人类在狩猎之前也会进行权衡,小型哺乳动物容易猎获,危险系数也相对较低,大型哺乳动物则不尽然,人们需要冒着极大的风险,才能捕获大象这样的大个头,如果没有绝佳的陷阱、天衣无缝的合作、锋利的远程投掷器,很容易让自己身处危险之中,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所以或许,在30万年前到3万年前之间,每当有古象濒临死亡或者刚刚死亡时,人类就会等待时机,在食肉动物之后,与食腐动物共同分得很少一部分肉食。虽然所获不多,但是在“出击-躲避”“冒险-捡漏”的权衡中,人类的大脑不断发育,社会组织形式和模式也更加合理,脑、语言、心智这些让人之所以为人的特征愈发成为一种独享的优势。

如果觉得《已灭绝的史前巨象与人类有关吗 当它死去(人能吃到多少肉)》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