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浅谈蜜蜂生物学特性 如何利用其与饲养管理的关系(优化养蜂技术)

2023-05-31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83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蜜蜂是一种被我们所熟知的社会性群居昆虫,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种类也非常繁多。蜜蜂的主要作用除了产蜜以外,还会为植物传播花粉,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搬运工”。同时。蜜蜂也受到采蜜条件的限制,需要生活在蜜源充足的地方,因此,大多数蜜蜂都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这些地区充足的蜜源和适宜的气候,保证了蜂群的正常发育。研究发现:蜜蜂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具备一些普遍的生物学特性,而这些特性对于科学养蜂、提高蜂蜜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下蜜蜂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对养蜂人的指导意义。

一、浅谈蜜蜂的生物学特性

1、特殊的生长发育方式及强大的哺乳力、繁殖力

蜜蜂在生长发育方面,实际上是有别于其他的昆虫的,蜜蜂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生长发育的特性,蜂群中无论是工蜂、雄蜂还是蜂王,都必须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当蜂王产下卵后,一般需要三天时间才能发育成幼虫;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幼虫会逐渐长大,大概在5-7天以后,蜂群内的工蜂会为幼虫的巢房口封盖,幼虫会在其中吐丝化蛹,封盖的幼虫和蛹统称为封盖子;幼虫变为蛹之后的大概8-14天,身体内部器官开始逐渐发育,最终变为成虫,成虫破蛹后会咬破封盖,最终成为蜂群中的一员。在蜜蜂的发育过程中,工蜂强大的“哺乳力”就得到了体现,蜂群的喂食工作几乎都是由工蜂来完成的。此外,蜂群虽然只有一个蜂王,但繁殖力也是比较强大的,特别是中蜂,这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有提到。

2、社会性群居昆虫

一个完整的蜂群由蜂王、雄蜂和工蜂共同组成,蜜蜂的类型不同,职责也会存在差异。比如:蜂王的主要工作就是繁殖、通过信息素维持蜂群的正常秩序等等,也可以说是蜂群中的大脑中枢;雄蜂的主要职责就是与蜂王进行交配;而工蜂是蜂群中数量最多的,但也是最忙的群体,工蜂除了采蜜、喂食蜂王和幼虫外,还要负责建造蜂房、清理蜂巢等工作。蜂群中蜜蜂的不同工作职责,使蜜蜂成为社会性群居昆虫。

3、分蜂扩散种群

蜜蜂的一大特性就是通过分蜂的方式扩大种群,无论是自然分蜂还是人工分蜂,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扩大蜂群规模。有些养蜂人只能知道分蜂大概的时间,却无法确定蜂群到底什么时候会分蜂,等到明白过来,蜂群可能已经产生了分蜂热!其实,蜂群在出现分蜂之前,会出现一些预兆,比如:培育蜂王和雄蜂、修筑王台等等,一般在新蜂王即将出台时,老蜂王会带领大部分蜂群重新寻找地方筑巢,出现分蜂现象。

4、食用蜂蜜和花粉

蜜蜂经常被叫做“勤劳的搬运工”,他们除了采花蜜以外,也对花粉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蜜蜂也会使用一部分花粉和蜂蜜,这是正常的消耗。到了流蜜期时,蜜蜂会在白天出去采集花蜜,花蜜被蜜蜂吸进肚子里后,转化酶就会开始对蜂蜜进行转化,到了晚上,蜜蜂会在蜂巢内继续对蜂蜜进行酿制,并通过煽动翅膀来蒸发蜂蜜中多余的水分,最后形成成熟蜜。由此可见,蜜蜂的生产力和采集力是非常强大的。

5、独特的交流方式

蜜蜂根据自己的身体构造等因素,形成了成员间独特的沟通交流方式,对于蜂群内的成员,它们可以通过声音、触角、蜂舞、化学信息素等方式进行沟通交流。触角和声音就不再进行过多解释,重点要说一下蜂舞和化学信息素。蜂舞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成员之间可以通过蜂舞来传达一些重要信息,比如:敌袭、蜜源为止等等;而化学信息素则更为特殊,化学信息素是蜜蜂分泌的一种化学成分,可以通过空气或接触传播,比如蜂王可以通过信息素维持蜂群的正常秩序。

其实,蜜蜂的这些生物学特性与其饲养方法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这些联系,我们可以摸索出更加合理的蜜蜂养殖技术。

二、蜜蜂的生物学特性与饲养管理的关系

1、蜂群的哺育力、繁殖力与饲养管理的关系

通常来说,我们把蜂王的产卵能力和工蜂的哺育能力统称为蜂群的繁殖能力,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又会把哺乳力和繁殖力分开说,因为两者可能不是正相关。正常来说,蜂王产多少卵,工蜂就应该哺育多少封盖子,但实际的饲养过程中却并非如此。蜂群由于受到季节、蜂群状态、蜜源等条件的约束,工蜂真正哺育出成虫的概率大约在50%-80%左右,所以,具备强大繁殖能力的蜂群,哺育力并不一定强大。养蜂人在养殖蜂群的过程中,不要单独只看哺育力或繁殖力,两者相结合才是培养蜂群的关键。

2、分蜂性与饲养管理的关系

分蜂性是蜜蜂最重要和最突出的群体活动表现,养蜂人能否掌握自然分蜂的规律,对于蜜蜂的饲养具有重要意义。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也提到了蜜蜂分蜂性出现的原因,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自然条件因素、生活环境因素、群内状态。在这三个因素中,群内因素中的强群因素是引发分蜂的重要原因。但养蜂人通常都是以培养强群为目的,强群不仅意味着蜂蜜的产量提高,质量也会得到保证,可以帮蜂农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这就需要养蜂人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及时对分蜂现象给予干预,保质保量的同时,又不影响蜂群的正常发育。

3、蜂群生产力、采集力与饲养管理的关系

蜂群的生产力是指蜂群生产蜂产品的能力,主要指蜂群;而采集力是指蜜蜂个体对蜜源的利用能力,主要指个体蜜蜂。两者虽然在含以上有所区别,但却又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个体是整体的一部分,缺少个体采集力就缺少整体的生产能力。这就需要养蜂人能够更加关注蜂群,在注重整体生产力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个体采集力。

三、如何利用蜜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蜜蜂养殖

1、最大化发挥蜂群的哺育力和繁殖力

由于工蜂的哺育能力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建议养蜂人在饲养过程中,充分利用蜂王的有效产卵量,同时发挥工蜂的最大哺育力,从而达到蜂群的最大繁殖力。一般来说,春季工蜂的哺育能力弱,养蜂人可以采用强弱群搭配的方法来发挥蜂群的哺育力和繁殖力。强群蜂王产卵能力达不到工蜂的工作量,会导致大量工蜂闲置,我们就可以把弱群中的子脾放入大群,提高强群的哺育力。到了夏季,我们可以反着来,这样既能降低大群的分蜂情绪,又能提高小群的哺育力,扩大弱群群势。

2、掌握蜂群分蜂原因,及时进行人工干预

因为分蜂多发生于强群或者采集季节,所以说,分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蜂。在养蜂过程中,如果养蜂人既要扩大蜂群个体数量,又要控制其群体的增加,使蜂群通过人为意志转移,就需要养蜂人根据自己蜂群的实际情况进行人为干预。养蜂人需要了解清楚蜂群分蜂的原因,是因为工蜂过剩?还是因为蜂王质量差?根据不同的原因,适时调整自己的养蜂策略,将蜂群的分蜂性与养蜂巧妙结合,达到分蜂控制与产量提升的双重效果。

3、培养杂交蜂种,提高个体采集力

蜜蜂的整体生产力是建立在个体采集能力之上的,所以养蜂人在饲养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工蜂的个体采集能力。在蜂种的选择上优先选择那些个体采集能力强的蜂种,这样才能提升蜂群整体的生产力。研究发现:一般纯种蜂种的采集能力不如杂交蜂种,杂交蜂种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一代和第二代身上,第三代会出现明显下降。因此,想要提升蜂种的整体生产力,可以从培养杂交蜂种入手。

蜜蜂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为我们养蜂提供了新思路,养蜂人只有不断优化养殖技术,突破创新,才能实现蜂蜜的稳产、高产。

如果觉得《浅谈蜜蜂生物学特性 如何利用其与饲养管理的关系(优化养蜂技术)》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