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曾国藩的养生文化(对我们今人有什么用)

2023-05-30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05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作者 袁跃兴

阅读曾国藩的家书,这些写给他的父母、夫人、兄弟、儿子等人的家书,涉及了修身、教子、持家、处世、为政、治军等多方面的内容,而养生,也是曾国藩颇加详论的。

曾国藩的养生思想,来源于他所恪守的圣哲前贤的理论和典籍,也是他阅世日久日常人事物事经验的积累。

在给他的澄弟、沅弟的信中,曾国藩说道:我见家中后辈体皆虚弱,以养生六事勉励他们,“一曰饭后千步,一曰将睡洗脚,一曰胸无恼怒,一曰静坐有常时,一曰习射有常用,一曰黎明吃白饭一碗不沾点菜”。曾国藩多年为眩晕、疝气、脚肿、目蒙等病症所苦,所以,他嘱告家人的这些养生之道,尽管未脱离家常起居,却充满亲情、温情,也是切身体会。

养生,不单纯是一个身体的问题,也是一个心灵的问题、精神的问题,这是曾国藩首先认识到的,所以,曾国藩提倡养生,首先要养心。如何养心,曾国藩提出了四点。一是“慎独”,认识善恶,进行道德自省,心中安泰,清心寡欲;二是“主敬则身强”,一个人无论内外,皆须庄重宁静,对养生来说,这就是“能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三是,“求仁则人悦”,胸怀万物,顺应天地之理;四是多习于勤劳,少安逸享乐,因为勤劳使人长寿,安逸使人早亡。

另外,养心的另一途径,是读书养我浩然之气。做到心中坦然,精神愉快,这是人们普遍的养生经验,是长寿的最好的秘诀之一。而要做到这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当追求“以光辉灿烂的事物充满人心的学问,如历史、寓言、自然研究皆是也 ”。曾国藩多次强调这种读书对养生的作用。

他的两个儿子纪泽、纪鸿体质薄弱,曾国藩劝他们多读并多摹颜字之《郭家庙》、柳字之《琅琊碑》和《玄秘塔》,希望以其丰腴的墨气、坚韧的骨力,充实他们的生命气质。他还希望他们在吟诗作字、陶写性情时,学习陶渊明、谢朓的冲淡之味、和谐之音、潇洒胸襟……这也就是说,以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再经由精神影响人的物质世界(生命体),达到养生的目的。

曾国藩的中厅堂悬挂有八本堂匾,其跋云:“养生以少恼怒为本……”这种养生思想是他多次在家书中强调的,与兄弟说,与儿女说,可见曾国藩的重视程度。培根在《论养生》中认为,影响长寿的诸多因素中情感和思想居主导地位,所以,“心中的情感及思想,则应避嫉妒,焦虑,压在心里的怒气……”这与曾国藩的认识很一致。

曾国藩的儿子纪泽患有肝郁之症,曾国藩在给其弟的信函中指出他的沅弟盛年肝火旺盛,还说自己“渐衰老,亦常有勃不可遏之候”。这应该是他多次劝告亲属注意惩忿(少恼怒)的直接原因。易生恼怒,不止是一般人的情感态度,就是历史上的“多少英雄豪杰打此两关不过”,这是一个需要汲取的教训。所以,曾国藩告诫他们,要像佛家所说的那样,降龙伏虎,“龙即相火也,虎即肝气也”,遏抑肝火,不使它过分炽烈,节制血气,不使自己的嗜欲戕害自己的身体性命。这是养生之道的根本,也是我们现代人的健康经验,发怒伤害肝脏功能。

另外,人心中的忿怒,与养心对立;所以,惩忿去怒,也就是为了养心,减少了忿怒,心中也便安泰平和、豁达冲淡、充满虚明之气……这对我们现代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养生总会涉及身体的用药问题。养生专家说,如果你在健康的时候完全摒弃医药,则到了你需要的时候将感觉医药对于你的身体过于生疏不调。如果你平日过于依赖医药,则疾病来时,医药将不生奇效……这告诫我们,对待药之于身体的关系,应该有一个辩证的态度,在病时既不能不用药,但也不能过分依赖用药。

曾国藩颇重祖上“不信地仙,不信医药,不僧巫”之风,加上阅事丰富,故常常劝人“以不服药为上策”。他的家中,合家大小老幼,没有一个不吃药的,而且都是贵药,补药和凉药,阳药和阴药,胡乱服用。看到这个不良习惯,曾国藩提倡在人患病时以少用药或不用药为主。他的弟弟季患疟病,曾国藩十分惦念、忧虑,但他忧虑的是他的季弟“好轻下药”,即过分依赖药物的作用。他讲过两个例子。吴彤云曾重病,水米不进十余日,以至病情严重时到了准备料理后事的地步,曾国藩劝他不再用药,吴彤云试着不再用药十一天后,病情“竟大有转机,疟疾减去十之四,呃逆各症减去十之七八”。此外,希庵曾病势极重,听了曾国藩的劝告,断药月余后,“病已痊愈,咳嗽亦止”。他的儿子纪泽病了,曾国藩去信常告,“宜清静调养,不宜妄施医治”,并指出人们服药的谬误,“若服药而日更数方,无故而终年峻补,疾轻而妄施攻伐强求发汗……全失自然之妙”,对那些胡乱多服药饵的,他斥为“妄想”。所以,曾国藩总结说,“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他的经验,应该说有一定的事实根据。现代医药科学告诉我们,凡药都具有两重性,在发挥其治病功效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经常服用后还会出现耐药性。曾国藩所谓“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药虽有利,害亦随之”,便颇含有这样的道理。

尽管曾国藩非常重视养生之道,但他对生命的健康长寿,却不存妄念,不迷信,一切顺其自然,人的“寿之长短,病之有无,一概听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去计较他”。这种达观、冲淡之气,不也是今天追求养生的人们所应具有的襟怀、器识?

如果觉得《曾国藩的养生文化(对我们今人有什么用)》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