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德全不危(养德就是养生)

2023-05-28 分类:养生资讯

作为“医学之宗”的《黄帝内经》指 出,养 护 健 康,不只是单纯生理上的养护,更是个人修养状态的全面体现,提出了“德全不危”的观点,一语道破涵养道德与养护身体之关系,系统梳理这一思想,对于引导现代人保养健康具有重要启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内经》指出,“百病生于气也”意指多种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气的失调引起的。这一思想奠定了中医诊病治病的基础。

中医认为,导致疾病的原因纵然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百病皆因气而生,若要保养身体,不生病,需“正气存内”。而要做到“正气存内”,就离不开一定的道德修养水准。

因此,古人特别强调通过修身养性,调控好自己的情绪,使喜、怒、哀、乐之气保持在中正、中和的状态,通过内炼,调节血气、经络与脏腑,达到身心合一,自觉抵制一切外来干扰。由此可见,“《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这与孔子所倡导的“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是一致的,因为相较于外部各种约束力量而言,个人内心的自觉才是事情成败的关键。

《内经》还指出,疾病的发生,除了“生于气”之外,还与燥湿、寒暑、风雨、饮食、居处等外部原因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说,疾病的产生由内伤和外感两种原因造成。找到了原因,《内经》简单而精湛地提炼出了养护身体的总纲领,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素问·上古天真论》),做到了这些,人们便会达到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之目的。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生命高度与理想境界。《论语·学 而》云:“礼 之 用,和 为 贵”。“礼”的 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和谐;《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 气 以 为 和”。“和”是 万 物 生 生 不 息 之 根基,也是《黄帝内经》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就是如何保持人体的整体协

调和动态平衡”。这一思想体现在天道观、天人观、人事观、人体观、养生观等各个领域,亦可表述为生命个体与外部环境之“和”及生命个体自身的心身、形神之“和”。

内外合和,心态平衡

自然环境是生命个体所面临的最大外部环境。实现人与自然之和谐,达“天人合一”之境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内经》指出,个体生命应顺时而动,据四时与四季 变 化,自 觉 安 排 日 常 起 居在自然中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尤其是在阳气生发、万物复苏的春天,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这种悠然自得,与天地万物构成和谐统一整体的思想,也正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 境 界,更是一种陶冶情操,促进身体健康的方法。

《黄帝内经》除了突出与自然的和谐之外,它还告诉我们,个体生命作为社会存在物,如何与他人及社会和谐相处,以及在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中如何保持身心平和,也影响着身体的养护与健康。因此,保持一颗平常心,“美其食,任 其 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才能达到“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的境界。

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与个体高尚的道德情操密切相关。博大的胸襟,旷达的情怀,乐观的态度,进取的精神,会使人保持从容不迫的情绪,从而调节好面临的各种问题,维护身心健康。

身心一体,形与神俱

在人体这一闭合的生命系统中,“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一旦受到外部环境特别是不良情绪的影响,便会引发五脏六腑功能的紊乱,甚至出现“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的严重后果。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保养健康的第一步。

如果觉得《德全不危(养德就是养生)》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