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热潮下的迷局:「健身器材第一股」为何没享受到行业红利

2023-05-24 分类:养生资讯

体育产业生态圈www.ecosports.cn

从2017年度报告的数字上来看,英派斯在2017年的业绩还算差强人意。营业收入增长约1成,而由于成本上升等原因,净利润出现下滑,但下滑幅度并不算大。

但如果将这个成绩放到整个健身产业中时,我们就会发现:在整个健身产业掀起发展热潮的当下,无数企业乘势而起。而英派斯,这个“资本市场健身第一股”,却没能享受到行业红利。

文/ 董 武英,编辑/ 陈 思怡

日前,A股上市公司英派斯发布了2017年度报告。

自2017年9月上市以来,这是青岛英派斯首次发布年度报告。在2017年,英派斯实现营业收入8.57亿元,较2016年增长10%;至于盈利情况,去年英派斯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8317.00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达8012.98万元,均较2016年同期出现小幅下跌。

从绝对数字上来看,英派斯在2017年的业绩还算差强人意。营业收入增长约1成,而由于成本上升等原因,净利润出现下滑,但下滑幅度并不算大。

2017年9月,英派斯登陆中小板

但如果将这个成绩放到整个健身产业中时,我们就会发现:在整个健身产业掀起发展热潮的当下,无数企业乘势而起。而英派斯,这个“资本市场健身第一股”的存在,看似在原地踏步,却早已落后。

行业火热,利润下滑

从去年至今,健身行业一扫O2O健身狂热之后的冷寂,出现了强劲的复苏。无论是行业领先者之间的并购,还是各大资本纷纷介入,抑或是一度火遍半边天的共享健身仓,还是最近各大健身品牌纷纷热炒的团体操课,无一不极为明显地揭示了健身行业的火热。

而实际的情况亦是如此。

在新三板挂牌的几家健身公司中,大部分都在2017年取得了较快的增长。而在健身行业迅速发展的一年中,英派斯这家中国一流的健身器材品牌,业绩却没有出现显著的增长,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是健身行业火热发展带来的红利不足以引爆英派斯的业绩,还是这种看似火热的增长实际上只是一种“伪增长”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明显都是否定的。无论是传统健身房,还是共享健身仓以及其他形式的健身房,都离不开健身器材。因此,健身行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带动市场对健身器材需求的快速增长,并带动其他健身领域市场的增长。

赛普健身2017年报数据节选

事实上,健身产业的发展已经极大的带动了健身教练培训产业的爆发。

以新三板挂牌公司赛普健身为例,其主营业务为健身教练技术培训,主要通过提供培训私人健身教练服务,收取培训费、住宿费取得营业收入。在2017年,赛普健身实现营业收入3.87亿元,同比增长240.13%,毛利率高达69.60%;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1.05亿元,同比增长超11倍。

可以看出,健身行业的火热发展,直接带动了健身教练培训产业,却并没有带动国内健身器材产业的快速发展,而英派斯的情况也不是个例。

同样作为国内领先健身器材品牌的舒华,2017年的业绩也称不上出色。在2017年,舒华体育营业收入达11.32亿元人民币,较2016年同期小幅增长6.43%。与其他健身器材公司一样,舒华的毛利率也不算高,为43.02%。

至于盈利情况,在2017年,舒华体育归属于挂牌股东净利润达1.27亿元,扣非净利润亦达到1.02亿元。在整体来看,舒华的业绩较英派斯更高一筹,但与英派斯一样,舒华的净利润较2016年出现小幅下滑,而扣非净利润的下滑幅度甚至达到了18.40%。若单以舒华品牌健身器材产品收入来看,其销售额甚至在2017年出现了负增长。

在健身教练培训产业实现爆发的同时,国内健身器材龙头企业舒华和英派斯却都未能享受到行业增长所带来的发展红利。虽然从整体销售额上看,英派斯和舒华都实现了一定的增长,但这种程度的增长却根本无法反映到利润上,反而因成本上升等原因导致净利润出现小幅下降。

除健身器材外,舒华体育还生产户外路径类器材和运动产品展架

根据《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白皮书》,我国健身器材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逐年增加,2016年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284家。健身器材行业年销售额由2006年的175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32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8%。2014年较2013年增长15%,行业销售规模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2016年行业销售收入为368.01亿元,较2015年增长9.73%。

据预测,2020年我国健身器材行业销售收入将达到470亿元。未来我国健身器材行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可以看出,随着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健身器材行业也将得到较快的发展。

市场竞争激烈,自身业务不平衡

但在这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健身器材企业却需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其中,海外品牌对大陆品牌的绝对优势明显。爱康,力健,乔山,必确等海外品牌,在品牌知名度和产品成熟度方面均远超大陆品牌。

也就是说,若论及对健身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的竞争,英派斯和舒华等大陆品牌处于市场劣势地位,这将对国内健身器材品牌的发展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除此之外,英派斯难以享受到产业红利还有自身的原因。

英派斯以为国际知名健身器材品牌提供OEM/ODM 服务起步,目前仍为PRECOR(必确)、BH等国际知名品牌代工生产健身器材。目前来看,英派斯的国外销售收入仍占据重要份额。在2017年,英派斯国外销售收入5.85亿元,占总收入的68.24%,这一比例甚至较2016年还有所提高。

但对英派斯来说,国外业务占比过重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英派斯的国外业务包括为几个国际知名健身器材品牌的代工业务,以及自主品牌在海外的销售业务。据英派斯表示,目前公司已成功将IMPULSE自主品牌打入欧洲、亚太、加拿大等多个国际市场。但相较于国内业务,英派斯的国外业务毛利率偏低。

在2017年,英派斯的国内销售毛利率达47.60%,而国外销售毛利率却仅有32.73%,两者相差近15个百分点。而国外业务占比超三分之二,直接导致英派斯的整体毛利率仅有37.54%。

较低的毛利率直接限制了英派斯的利润空间,而原材料等成本波动也将通过毛利率的变化极大地影响其利润水平。在对2018上半年的业绩预告中,英派斯表示,由于报告期原材料采购价格大幅增加及汇率变动,导致公司毛利水平大幅降低,公司预计2018年1-6月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00万至1500万,同比变动-82.95%至-63.46%。

从某种程度上讲,国产健身器材品牌正在经历国产运动品牌所经历的发展过程。但有所不同的是,目前的国内健身器材品牌没有了国产运动品牌所经历的黄金年代。健身风潮已起,而国内健身器材产业却仍处于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也将面临更大的发展危机。

在健身教练培训等行业随着健身热潮而快速爆发时,健身器材品牌的原地踏步却值得深思。对于英派斯等国内健身器材品牌来说,留给他们争夺健身产业红利的发展时间,或许已经不多了。

体育产业生态圈www.ecosports.cn原创稿件,欢迎转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寻求转载请添加圈哥微信(ID:tiyuchanyeco)

如果觉得《热潮下的迷局:「健身器材第一股」为何没享受到行业红利》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