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中医养生 中医理论认为(很多疾病 一旦发生形态的改变 就晚了)

2023-05-23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32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中医理论认为,痛苦是生命感应的,是病人自觉的,通过症状反映出来。很多时候,“形”未变而“神”先知,“气”先应,病人自己首先感到不舒服。这种不舒服,也许是情志的异常,也许是身体的痛苦,也许是神思的差乱等,这时,如果“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中医理论认为,有了异常的感觉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都受到影响了,怎么还能够说是没病呢?难道只有等到形态学的检查异常了,才有病,才治疗?这怎么行呢?生命是形神皆备的,疾病的发生一般是生命神气先出现异常,升降出入等生命机制发生问题,然后疾病从无形的状态发展到有形的改变。

中医理论认为,很多疾病,一旦发生形态的改变,就晚了,“入五藏者,半死半生也”,癌症、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等,有几个不是伴随终生?病人感觉到的痛苦,是生命感应疾病后,“神气”对疾病反应的结果,往往先于“形”的异常。医生是救死扶伤的,及时治疗,就能够既病防变。

中医根据“阴阳神气”状况,将人体分为已病和未病两类。未病之人,《素问》又称之为平人。《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没有病的人,预防疾病发生,是治未病,关键在德行的生命合理性;有病的人,必须既病防变,也是治未病,落实在中医的辨证论治。

中医学是自然时空、社会环境动态联系的生命医学,辨证论治的临床关注生命自身及其与环境关联性的“阴阳神气”的异常,而这样的异常,取决于个体生命“阴阳神气”的感应性和反应性调节,以及个体生命的自然时空、社会环境的相关。中医的疾病观不是解剖形态观,而是以生命为基础的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阴阳神气”观。

中医理论认为,按照解剖形态的疾病观,也许有人要问,既然诊断为湿热病,湿热病的实验室证据是什么?实验室拿不出证据,凭什么诊断湿热病?这是一个很荒唐的问题,用解剖形态观,责问“阴阳神气”观的病机判断,不是问题也成了问题。

中医病与不病的证据,在个体生命“阴阳神气”是否“应”与“和”,在生命的时空顺应性和适应性是否下降,在感应性是否异常,在反应性调节是否失度。《内经》以“应”为生命活力的存在,以“和”为生命健康的标准,病与不病,就在生命“应”与外部环境多维关系和内在五藏气血“和”的状况。

中医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十分注重关怀、安慰病人,意在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而中医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这些调理原理和功效,对有着相同目的的古典艺术来讲,有着不可低估的启示作用,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中国文人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儒医合一性。“不为良相救国,便做良医救民”成为古代文人雅士一个共同的人生目标。正因为“儒医合一”“医易相通”,所以中国古代历史上许多文人骚客不仅能吟诗作赋,而且精通医药,是文学与医药学的双栖人士。古代文人的艺术创作中所包含的医药知识、养生之道也为数不少,最为常见的为“药名诗”。所谓“药名诗”,就是以药名入诗,且运用得当,贴切合理,可曲折委婉地表达人情事理。如北宋第一位药名诗专家陈亚,他在《登湖州销暑楼》中写道:“重楼肆登赏,岂羡石为廊。风月前湖近,轩窗半夏凉。罾青识渔浦,芝紫认仙乡。却恐当归阙,灵台为别伤。”

如果觉得《中医养生 中医理论认为(很多疾病 一旦发生形态的改变 就晚了)》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