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立志医学不惜以身试药 在青蒿素问世过程中(屠呦呦扮演什么角色)

2023-05-23 分类:养生资讯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那些书香门第在给家中孩子起名字的时候,会经常借鉴古籍中的经典,尤其是《诗经》和《楚辞》两部古籍更是成为了他们的最爱。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了民国时期,当时也有着“女诗经,男楚辞”的说法。

1930年12月30日的黎明,居住在宁波市的屠濂规在有了三个儿子之后,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四个孩子,也是他日思夜想的女儿,这让他不禁喜上眉梢。

在这个小姑娘刚出生的时候,她的哭声不如哥哥们的响亮,在父亲屠濂规听来,宛如鹿鸣一般,这让屠濂规想到了《诗经》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的名句,由此,这个小姑娘的名字也被确定为屠呦呦。

不过,此时的屠濂规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女儿的一生,竟真的与青蒿产生了不解之缘。

屠呦呦近照

一、屠呦呦立志学医

屠呦呦出生的宁波从元代开始, 便成为了中国东部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云集这里的往来客商让宁波成为了一个思想活跃的城市,几百年间,无数人才在这里诞生,这让宁波拥有了极佳的教育氛围。

屠呦呦的家庭也颇有家学渊源,他的父亲从小便接受了完整的西式教育,思想十分开明,他的舅舅更是民国时期的著名经济学家姚庆三,这让屠呦呦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熏陶。

那时她的父亲每天都会在家中的阁楼里读书,屠呦呦这时也会陪伴在父亲的身边,拿出一本书装模作样地翻看。

民国时期的宁波街头

由于当时她还不能够识字,因此有着丰富图案的中医药典籍,就成为了屠呦呦的最爱,此时的她,估计也没有想到这里面的草木会和自己的人生紧紧绑定在一起。

思想开明的屠濂规,在屠呦呦很小的时候便将其送入了新式小学中学习,屠呦呦入校后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过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宁波地区的中小学依然在坚持办学,这也让屠呦呦获得了良好的基础教育。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屠呦呦的学习成绩十分出色,这让她得以进入宁波地区最出色的高中——效实中学。

在进入高中后,屠呦呦在一众同学中显得并不突出,不过在生物学课堂上这个平时略显文静的女生却变得异常活跃。

每每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她都会积极与老师进行探讨,这让她的生物成绩十分突出,并深受老师的喜爱。

如今的宁波效实中学

屠呦呦之所以对生物如此情有独钟,其实和她在两年前的一段经历有关。

当时16岁的屠呦呦即将步入高中校门,然而就在此时,她却不幸被查出患有肺结核,不得不暂时离开校园。

在两年的治疗过程中,屠呦呦受到了医生的精心照顾,也体验到了医药的神奇之处。

与此同时,她还发现有不少患者并不像自己这般幸运,他们的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这段经历让屠呦呦立志学习医药学,为更多人减轻病痛。

因此,在1951年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屠呦呦最终选择了家族中无人涉足的医药领域,报考了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院)的药学专业,走上了一条悬壶济世的道路。

二、屠呦呦关注青蒿

在进入北京医学院后,屠呦呦便努力学习相应的科学知识,并积极跟随老师们进入实验室,了解先进的医学方法。

在初步了解药学理论体系后,屠呦呦选择了少人问津的生药学专业,这是一种研究天然药物材料的专业,并不受当时制药厂的青睐,不过屠呦呦靠着自己对于自然的热爱,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它。

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屠呦呦便留在北京从事相关研究工作。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时候,国内掀起了一股要求西医学习中医理论的热潮,毛主席也做出了“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重要批示。

跟随老师做实验的屠呦呦

当时屠呦呦受到鼓舞,选择脱产两年加入了中医研究院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在这两年时间里,屠呦呦系统地学习了中医的相关理论,对于中药的分类和使用方法有了清楚的认知。

有着良好西医教育基础的屠呦呦,此时便开始构思将现代科研手段与传统中药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也为之后青蒿素的发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之后的日子里,屠呦呦参与了许多与中药有效成分相分离的实验团队,其实验技巧和科学素养也与日俱增。

1969年的一天,屠呦呦突然接到通知,要她离开现有的工作岗位,投身到抗疟特效药的研发工作之中,这个项目便是如今为人们熟知的“523”计划。

原来,随着越南战争的打响,人们惊讶地发现,已经被特效药氯喹有效抑制的疟疾居然卷土重来,严重威胁到在越南国土作战的双方士兵,因为感染疟疾而丧失战斗力的人数,竟然远远超过战场上的损失。

越战中因感染疟疾身亡的美军士兵

越南又和我国接壤,如果不能尽快找到预防治疗疟疾的特效药的话,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为此,我国多部门在1967年5月23日召开会议,要求科研工作者全力研发这种新药,这便是523计划的由来。

屠呦呦作为身兼中西医理论的专家,也受到邀请,加入了这个课题,不过这个实验在开始的时候并不顺利,他们尝试了许多药材发现都没有很好的效果。

此时,屠呦呦决定从先人处找答案,她开始阅读大量的中医典籍,最后注意到了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所写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其汁,尽服之。”

这让整个团队将目光转向了青蒿,可是只有目标药材是远远不够的,屠呦呦和她的团队还必须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分离青蒿中有效物质的方案。

此时,屠呦呦再次回想起葛洪的记录,她发现青蒿的处理方法并不是传统的煎制而是水浸,这可能意味着青蒿的有效成分会被高温所破坏。

于是屠呦呦放弃了乙醇这一最常用的活性成分萃取剂,选用沸点更低的乙醚来做萃取剂。

她还注意到,青蒿需要绞制出汁,这对青蒿的柔嫩程度也有一定要求,于是她要求研究小组严格挑选青蒿的质量,并将青蒿的不同部分分开萃取。

工作中的屠呦呦

那时,由于实验条件相对简陋,许多实验只能在露天的环境中进行,乙醚是一种对人体有毒性的物质,而且挥发性极强,当时参与研究的许多人都出现了不适,屠呦呦更是患上了中毒性肝炎,但是他们都坚持了下来,最终,终于初步分离出了青蒿中的活性物质。

三、以身试药助青蒿素问世

在提取出这种有效物质之后,研究小组便开始将其应用到模式动物的研究之中。

研究中他们发现,这种药物虽然对疟原虫引起的发热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但是在部分动物身上也出现了一定的副作用,这让研究团队迟迟不敢将这种物质运用到临床实验上,他们都希望能够再改进提纯方法,更好地去除其中的杂质。

青蒿素结构示意图

不过屠呦呦认为时间紧迫,这些副作用的出现有可能是这些动物自身存在缺陷所导致的,为了加快实验进程,屠呦呦决定以身试药。

在她服下这种药物后,身体并没有出现异常,她便当机立断带着这种药物去到了中国的疟疾高发区,并对部分病人用药,最终实验确定,这种从青蒿中提取的活性物质并没有毒副作用,而且对疟原虫的杀伤效果也十分出色,这极大地鼓舞了研究小组的士气。

在确定了青蒿的治疗效果之后,留给屠呦呦课题组的下一个难题就是提纯其中的活性物质了。

屠呦呦的实验团队每人都尝试着在不同条件下提纯该化合物的晶体,最终在1972年12月初,钟裕蓉分离的青蒿针晶令小鼠体内的疟原虫成功转阴,这个晶体就是后来我们所熟悉的青蒿素。

在青蒿素被提纯出来之后,屠呦呦及其团队再次投入到紧锣密鼓的临床试验之中。

这次临床试验的毒性检测阶段十分顺利,无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人体实验均没有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

不过在将其运用到人体治疗上后,屠呦呦发现其治愈率比起动物实验有显著下降。

如今治疗疟疾的常用药

就在团队中其他人开始怀疑药效的时候,屠呦呦敏锐地发现了这可能是因为制药的方法干扰了药效。

于是她立即将实验室中的晶体装入胶囊中,并亲自将其送到了进行实验的疟疾高发区。

事实证明屠呦呦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新的青蒿素胶囊对于疟原虫的有效杀伤率达到了100%。

从青蒿素问世以来,这种神奇的药物已经至少挽救了几千万人的生命,其在疟疾高发的非洲地区更是被人们称为来自东方的神药。

不过,屠呦呦并没有停下自己探索的脚步,她之后又主导研发了药效更好的双氢青蒿素,并基于此开发了多种全新药品,直到八十多岁的时候,她还会去往学校指导学生们进行实验。

屠呦呦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她的贡献,如今也被全世界的人所熟知,其在2015年获得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更是中国历史上获得的第一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填补了我国科学界的空白。

在获奖典礼上,屠呦呦将这个奖项归功于国家的支持和团队的努力,更表达了自己对于青蒿素耐药性的关心和忧虑,这种大公无私,永不停下探索脚步的精神,正是这位共和国功勋获得者身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注:

本文关于屠呦呦的相关人物事迹,参考自《屠呦呦传》;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6年出版

如果觉得《立志医学不惜以身试药 在青蒿素问世过程中(屠呦呦扮演什么角色)》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