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应用型城市大学农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2023-05-23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25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大学兴起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多种类型的学校,应用型城市大学就是其中一种,其内涵是在应用型大学基 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丰富和拓展。成都大学是具有典型 特征的应用型城市大学,它创始于成都,成长于成都, 其发展也必须依托成都、服务成都。在“双一流”背景下, 建设特色鲜明,水平一流、内涵发展的高等学校已经成 为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广大高校的新要求,应用型城市 大学如何发挥自身特色,立足区位优势,在服务城市发 展的功能定位前提下实现“双一流”的宏伟目标,努力 建设成当地人民满意的大学都将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川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自古以来,成都平原就有着“天府之国”的美称,农业不仅是成都的传统经济支柱,更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产业板块。成都大学立足于城市发展需求,秉持“校城一体、产教融合”理念,积极对接成都市“5+5+1”产 业细分领域需求,聚焦“现代农业与绿色食品”板块, 落实农学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任务,践行服务地方发展的使命,不断为成都的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持,注入新的活力。本文将以成都大学为例,对应用型城市大学农业硕士培养模式提出几点思考。

一、农业硕士的概念

农业硕士是与农业技术推广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侧重于农业生产应用,主要包括食品加工与安全、农艺与 种业、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农业管理、畜牧及渔业发展、农村发展八个领域。农业硕士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授予专业学位。专业学位是以社 会特定职业领域需要为导向,以培养兼备较强专业能力 和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学位类型, 通常与之对应的是学术型学位。专业硕士在学制及培养 目标上与学术型硕士不同,学术型硕士学制一般为三年, 而专业硕士多为两年;专业硕士在培养过程中重视实践, 以农学专业为例,专业硕士多是以指导基层农业生产为 培养导向而制定教学大纲的,并且在培养计划中明确要 求了基层实习内容,而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案是以塑造 致力于本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人才为导向制定的。

农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研究农作物生产相关领域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我国是农业大国,一直以来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处于增长状态。高校每年培养出的相关人才,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现代化农业的蓬勃发展,对相关从业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同时,农业科技创新速度不断加快,农学与其他领域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加深,这些因素使得农学专业在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正焕发着勃勃生机,也成为了创立农业硕士、培养具有更高素质且兼备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契机。

二、应用型城市大学的定位

在加快贯彻落实“双一流”建设目标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评价、特色专业拓展与学科建设以及高校的定位与转型都经历着重大变化与调整。应用型城市大学不是一种新的大学类型,而是在结合城市发展规划下对应用型大学办学模式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应用型城市大学丰富了大学建设的内涵,是一种创新性的理念。成都大学建校 40 年来,扎根成都、立足四川、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紧随国家及区域特别是成都市重大发展战略,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与成都市发展需求不谋而合。成都市聚焦高端绿色智能,围绕建设“中国制造 2025”国家级示范区,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和绿色食品五大产业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先进制造业能级。成都大学生物医药学科群着眼于构建生物医药及大健康全产业链,汇集抗肿瘤新药与抗生素耐药研究、特色杂粮科技创新、肉类加工及质量安全控制研发等科研团队,研究内容贯穿新药创制、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安全、生物治疗、康复技术、转化医学、健康养生等多领域。可在成都市医药健康、绿色食品产业领域的研发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做出贡献。

三、应用型城市大学关于农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成都大学为例,该校农业硕士包括食品加工与安全、农艺与种业两个专业。目前,国内各级各类型高校都开设了以上专业。学校之间食品加工与安全、农艺与 种业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评价标准大同小异。 然而,各高校目前普遍面临的问题是人才培养与产业需 求严重脱节,违背培养目标的初衷。针对此问题,为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 基础上,需要对培养模式进一步改进。在实践中,农业硕士培养根据校院发展定位和区域城市经济的需要,探 索提出“一突出、三面向、五保障”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突出”是要求在农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始终突出职业需求的导向作用,将其作为培养体系的主线。农业硕士为代表的专业学位是一种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其基本属性和培养定位都是职业性。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学都侧重于在围墙内的理论讲授,因缺少参与度, 不能够充分深入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内在要求,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上存在脱节的现象。打破这一格局的关键是需要突破高校本位的培养模式,增加高校与产业的互动交流,提高高校在行业中的参与度,使二者形成密切合作。双方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为切入点,以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把农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产业发展更密切地结合起来,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具有职业的针对性和导向性。“三面向”是成都大学结合自身应用型城市大学的定位,以“扎根成都、立足西部、服务全国”的“三面向”目标践行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成都大学秉持“校城一体、产教融合”理念,紧随国家及区域特别是成都市重大发展战略,勇担“以大学之治成效展示成都之治形象” 责任。在当前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阶段,学校积极对接成都市“5+5+1”产业细分领域需求,充分 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积极强化与地方各级政府的合作。特别针对“现代农业与绿色食品”领域落实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任务,进一步强化特色引领,勇于创新, 致力于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应用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从宏观着力点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同时,发挥校院优势,快速集聚优质教育和行业产业资源, 肩负起“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使命,在深化产教融合、扩大校企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为国家和地区的“三农” 建设贡献智力成果。

“五保障”是指在农业硕士培养过程中以“五双” 来保障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方案顺利进行。“五双” 具体指办学“双主导”、学生“双身份”、培养“双导师”、课程“双体系”、评价“双体系”。农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积极引导、鼓励行业参与教学过程,并强调“高校 + 行业”的主导作用。同时,农业硕士培养过程中要为学生树立双重身份的概念,其不仅是今天的在校学生, 还是明日的企业“准员工”,带着这种身份标签可以让他们更明晰自身定位,同时带着问题去学习。此外,针对农业硕士培养校企衔接薄弱的问题,学校进一步引入校外导师及校外课程体系,要求每名学生除了校内导师

作为第一责任人外,还需要配备行业资深从业人员作为第二导师,“双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开展学位论文开题、撰写、答辩等工作。课程“双体系”是指突破校园“围墙”, 搭建学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套课程体系,要求研究 生在校内完成学科理论课程后,进一步深入企业或基层, 以满足行业生产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完成占比较高的相 应实践课程内容。最后,在人才评价中以“双体系”强 化对研究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 价。要求研究生在学习期间掌握部分操作性技能以及解 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综合性与专业 性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四、结语

成都大学农业硕士培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实践,在“校城一体,产教融合”理念下,形成了“一突出、三面向、五保障”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此模式下,学校将进一步以服务城市需求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关键,实现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为成都及四川乃至西部的农业发展及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支撑。

如果觉得《应用型城市大学农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