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江门市市长刘毅:传承陈伯坛事迹(建设具有侨乡文化特色中医药强市)

2023-05-22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50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江门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毅日前到江门江海区陈伯坛实验学校调研时要求,辖区有关部门要与陈伯坛先生后人保持沟通联系,挖掘、整理、保存好相关历史文献、文物等,助推建设具有侨乡文化特色的中医药强市。

在江海区陈伯坛实验学校,刘毅参观了陈伯坛先生雕像,在学校资料室查阅了陈伯坛先生资料,听取了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陈伯坛事迹。据悉,陈伯坛先生原名文伟,新会县外海人(今属江门市江海区外海街道)。他行医50多年,是近代岭南著名的伤寒学派的鼻祖,是广东四大名医之一。

刘毅表示,江门中医药发展历史悠久,名医名家辈出、医疗服务资源充足、产业品牌优势突出。他强调,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坚定中医药自信,切实增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充分挖掘陈伯坛先生等名医名家的事迹故事,保存好相关的历史文献、文物等,积极塑造具有侨乡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形象、文化品牌,助推中医药强市建设。

图片为陈伯坛

人物介绍:

陈伯坛:近代广东四大名医之一

据了解,陈伯坛出生于一个破落、贫穷的家庭。少时聪颖遇人,且刻苦好学,21岁应科第试中秀才;1894年(光绪二十年),考取广东第七名举人。

陈伯坛从少年起便对中国医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书院读书时,他向一位同窗学友借阅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阅后深为书中精辟的医学理论所吸引,此后他废寝忘餐地钻研医学。为了积景资料,他节衣缩食,购买医书。他曾说过:“余读仲景书几乎揽卷死活过去。”陈伯坛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等典著均能融会贯通,并吸取精髓、自成一家,成为一代名医。

由于陈伯坛医术高明,药到回春,被人们誉为“长沙再生,仲景后身”(长沙即张仲景)。1885年(光绪十一年),陈伯坛开始在广州行医;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他在广州府学院前租一诊所,挂牌行医,坚持“富者多取而不伤,贫者减免而受惠”的宗旨,名噪一时。

陈伯坛在广州行医时誉满羊城,不少从医的人慕名而来,拜其为师,伯坛不辞劳苦,竭其所能,向求学者传授医疗技术。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两广总督岑春煊创办“两广陆军医学堂”,伯坛被任为总教习,主教中医,培养出不少医学人才;1924年,时局变化,军医学堂停办,伯坛在广州芳书街开办“广州中医夜学馆”,学员达四五十人。他开办的中医学校学制为六年,所定教材,所编讲义,早为世人所传诵。

1925年,伯坛携同家眷到香港定居,在香港中环文成街设“陈伯坛寓”挂牌行医。他素有扶携后进之志,亦择人而教,故满门桃李。如在江门行医的第四医院趟景明、陈仲明、吴味范、邓义琴、林清珊、旭日华,在广州行医的广州中医研究所主任程祖培、钟耀奎,在香港行医的陈甘棠、陈遂初、陈仿周、陈柳一、陈鉴人、陈子石、陈习之、谢瑞甫等;还有既是医学家,又是革命家的彭泽民也是伯坛的学生。

陈伯坛以精、警、整、醒四字为行医要术(精,是精通三阴三阳、五运六气;警,是警觉那些有误的,对医书不生搬硬套;整,是整理有层次,或从表而人里,或从里而发外;醒,是头脑清醒,临机应变);对医理坚持“四不”:不剥削、不阿附、不随便敷衍、不拾人唾余;他往往用速效主治方对病人大胆下药,处方味数不多,药简效专,对加减掌握十分严谨。

伯坛还有“广东四大怪医”之称。中医传统的切脉一般是:望、闻、问、切,而伯坛则望色而知其症、闻声而知其病,即或问不过三言两语,对病者的病情便了然在胸。

陈伯坛一生不务名利,不重钱财,为人慷慨,乐善好施。陈伯坛将一生的教学讲义收集整理,著有《读过伤寒论》(1930年出版)、《读过金匮》《麻痘蠡言》(1939年出版)等共80多万言的著作。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黄文生

通讯员:江轩(图片由江轩提供)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童丹

如果觉得《江门市市长刘毅:传承陈伯坛事迹(建设具有侨乡文化特色中医药强市)》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