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提醒:近期谨慎食用这种海鲜(可能引发中毒甚至致命)

2023-05-21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71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最近天气越来越热,又到了吃烧烤海鲜的时候。但近一个月,多地发布紧急提醒,告诫大家近期谨慎食用一类海鲜。

4月13日,唐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安全示警,内容提及“近年来,唐山市周边发生多起食用海虹引发中毒事件”,提醒大家近期谨慎食用。

4月29日,山东省寿光市市场监督局也发布了食用海虹安全消费提示。

消息一出引发大家广泛关注,为什么近期食用海虹会有如此高的中毒风险呢?

为什么现在吃海虹容易中毒?

海虹,是一种外壳呈现黑褐色的双壳类软体动物,也被称为“贻贝”或“青口”,是常见的一种能吃的贝类海鲜。

煮熟后加工成干品叫做“淡菜”,没错就是广东人早餐里那个淡菜。

那为什么吃了这么多年的海虹,突然就有毒了呢?

需要明确的是,海虹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吃普通的海虹并不会导致中毒。

引起中毒的并不是海虹本身,而是海虹吃了含有毒素的藻类,毒素在海虹体内蓄积引起的中毒。

每年到了四五月份,随着气温升高,海面上形成赤潮(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藻类由于赤潮等原因产生了毒素,而海虹生长需要吃的食物主要就是藻类。

这些毒素对海虹并无伤害,但当人们进食了吃了有毒藻类的海虹,就会发生中毒。

海虹中的毒性有多大?

海虹中的这种毒素称之为麻痹性贝毒,这种毒素是一种与河豚毒素的毒力与毒性近似的神经毒,无色无味,且极耐高温。

普通的烹饪方式几乎无法将其降解,即使是烹煮后的海虹,其体内依旧存有此类毒素。

人体一旦食用,其中含有的贝毒毒素则会迅速释放进入人体,引发中毒。

而中毒后,可引起人体神经肌肉麻痹,轻者出现口唇麻木和刺痛感、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重者可导致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更可怕的是,这种毒素尚无特效的解毒方法。

通过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发展规律可以发现,贻贝动物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含量在每年4、5月份将达到最高,因此这段时间海虹中毒事件发生更加频繁。

如何预防麻痹性贝类中毒?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海虹之外,牡蛎、扇贝等贝类水产中也同样可能含有超标的贝毒毒素,存在中毒风险。

因此我们在购买、食用海鲜时,应注意下面几点:

1、购买时注意产地及时间

购买时,尽量避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在4、5月份这种赤潮爆发的高峰期,最好不要采捕或购买(食用)野生贝类食品。

2、食用前去掉内脏

在贝类生物的所有组织器官中,麻痹性贝毒在消化腺、裙边、鳃部、性腺等部位含量较多。

因此,食用前去掉贝类食品的内脏,严格去除其消化腺和裙边,可以有效降低中毒风险。

3、最好不要喝汤

麻痹性贝毒是一种水溶性生物毒素,在烹煮的过程中会逐步溶解到汤汁中,食用时最好不要喝汤。

此类中毒事件有明确的“时间聚集性”,一般在每年四五月份达到高峰,这段时间内建议大家最好还是不要食用。

食用海鲜时,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除了上面提到的贝类,我们平时在食用其他海鲜时也需要多加注意。

1、到正规场所购买

无论是贝类还是其他海鲜食品,都应到正规场所购买。

正规的超市或农贸(海鲜)市场,卫生和安全性更有保障,进货、包装等流程也会有严格的监测和质量把控,品质更加放心。

2、彻底清洗、彻底煮熟

在烹煮前彻底刷洗海鲜食品的外壳和内部结构,去除所有内脏(包括消化腺、生殖腺、鳃等)。

加热烹制过程要彻底煮熟,不带壳的贝类煮至水沸后3分钟,带壳类海鲜应该在壳张开后食用。

3、生熟分开

在加工过程中,注意食材、烹饪工具(案板、刀具等)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感染。

4、不宜过量食用

海鲜中含有较多的嘌呤物质,不宜大量食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每日吃鱼、虾类食物50—100克。

另外,在处理海产品时,也应注意:如果皮肤上有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不要接触海水以及海水中的海鲜等生物,处理海鲜食品时,尽量戴上手套。

食用海鲜后一旦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和腹部绞痛、四肢肌肉麻痹等中毒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进行催吐处理。

并尽快前往医疗机构治疗,确保及早排除体内毒素。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妙手医生健康科普

更多阅读:

“便秘,开塞露一塞完事”,事实真相是这样的吗?

生吃活泥鳅能治疗肝癌?到底是在无中生有,还是煞有其事?

夏日养生|晨起一杯姜枣茶,健胃排湿补血养气,体内病气一扫而光

如果觉得《提醒:近期谨慎食用这种海鲜(可能引发中毒甚至致命)》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