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吃腻了汉堡西餐(瞧瞧元明两代的皇帝们都吃点什么)

2023-05-20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03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前几期向大家介绍了从远古时期直到唐宋时古人的饮食习惯和饮食器具的变化。在今天这篇文章中,瓷儿紧接着前篇内容,从元代开始讲起,带领大家走进元明两朝“于高墙巨扉间”的饮食文化圈里探个究竟吧!

一、元朝:粗犷与细腻并存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所属于成吉思汗建立起来的横跨欧亚非三洲的蒙古帝国。因为东方是蒙古人起势前的故乡,因此北京在当时被称为“大都”,元帝国属于四大汗国中最为富庶和重要的板块。

由于元帝国的多民族特性,再加上帝国向西向北均伸展到了传统中央政权无法企及的遥远区域,故元代中国无论是文化特性还是政治体制都和传统中国产生了较大的不同。不过,政治权力在短时间内的迅速变迁和迭代果真能够影响到民间,并扭转了老百姓代代相传的饮食习惯吗?

元代的饮食习惯大致可分为上层帝国统治者和传统汉族士族两种方向,期间夹杂了“外域食品不断传入中原”的一大支线。元代饮食的一大特点就是“清真”食品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普及。

元代宫廷食谱《饮膳正要》中已经有关于清真食品的广泛记载,“炸馓子”、“酥饼子”、“油花花”、“回回煎饼”、“肥羊肉”等具有西域特色的民族饮食逐渐汇入西北居民的日常食谱中,并且对留居北方汉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蒙元政权的营帐中还保存着草原部落民族的饮食特色,“烤制食物”往往占据了蒙古人饮食结构中的极大部分。比较有趣的一件事情是,当时的蒙古部落中曾流行过一道烤制土拨鼠的野味。据说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家禽十分少见,对于肉质细腻肥厚、滋味甚美的土拨鼠,蒙古贵族们似乎毫无抵抗力。

当然,在入主中原之后,蒙古贵族们也逐渐接纳了古代中国的传统饮食。比如西北人民喜好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汤饼”便经过交流进入了蒙古人的日常生活中。此后,北方的汤饼烹饪技巧同回回人的制作工艺结合起来,不断演变成为了美味可口的“清汤面片”。不过,“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豪放习俗仍旧在蒙元宫廷被不断发扬。

相比充满了部落风情的宫廷饮食习惯,元代人的社会饮食生活便较少受到大众关注。在继承了宋代“食在巷弄”的基础上,元代的民间饮食结构发展的越发全面了。士人群体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江浙地区则孕育了传统社会中最懂得附庸风雅的一批“风雅一族”,他们构成了民间饮食消费的主要力量。

“一方水土养一方”,江浙地区是典型的稻米产区。区别于北方人喜好食用面和吃饼的习惯,南方人的饮食在元代仍旧采用了食用米制品的习俗。而元朝委派到江浙城市任官的要员,则常常不习惯以粮食作为主食而大为发愁。

彼时菌类、笋类、韭黄等菜蔬,螃蟹、虾类甚至是河豚等水产品大大遍及于百姓的餐桌之上。但在南方较为少见牛羊之类的家畜,却多于禽肉。在江南做官的一位汉人说过:“江南行底使臣每与猪肉、鱼儿、雁、鹅、鸭翅不肯,只要羊肉吃有。”这类饮食习惯问题使负责接待北人的南方汉人大为头疼。

二、明代:花样繁多、由俭入繁

看罢了元时的中国官方和民间饮食,让我们把视线集中于明朝宫廷。明代的宫廷饮食机构分为内外廷两大系统,外廷饮食机构是负责以国家或朝廷名义举办的各种祭祀和飨宴的饮食。内廷饮食机构则负责宫廷内部饮食等供应,主要掌管皇帝的御膳预备和制作。

明代负责外廷饮食布置的机构是光禄寺,其协作机关主要是礼部。在明代,皇帝祭天和祭祖需要用到什么样的贡品便是由礼部负责管理的。宫内比较注意按照传统的饮食习惯供应餐点。

每每节日,那些富有文化气息的小吃和糕点则成了必备的家什:比如“立春吃春饼,正月吃元宵,四月初八吃不落荚,五月端午吃粽子,九月吃重阳糕,腊八喝粥吃腊面”等饮食传统,都是礼部需要留意的。

内廷饮食机构十分庞大,其核心为“十二监、四司、八局”。负责统摄宫内饮食用度、掌管皇帝印绶、拾掇钟鼓衣帽等事务。大名鼎鼎的司礼太监便是明代内廷二十四衙门中权力最重的机构。明代宫内食材丰富广博,食料来源于全国各地。受历代帝王垂涎的荤食主要有“油腰子”、“炸铁脚雀”、“窜团子”、“爆炒羊肚”等。与前朝不同,明代宫廷内部的宫女和宦官的饮食并不由御膳房提供,他们各自用餐在互有“特殊关系”(对食)的伙伴处。

熟悉中国思想史的诸位都知道,“道玄皇老”思想在明代宫廷始终占有市场。因此而带来的对饮食保健、养生之道的推崇也成了历代皇帝在衣食起居间务必遵行的“主旋律”。相传朱元璋即位不久,即召见了百岁老人贾铭,向其探寻长寿之道。元太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一书同样受到了明代皇帝的极度重视,甚至多有皇帝亲自为其作序。

与明太祖朱元璋相伴的还有一则传言,相传此人一生最难忘一道救命菜,名为:“珍珠翡翠白玉汤”。真龙天子朱元璋少时家贫,平日里连基本饮食也无从果腹。在他尚未成年的时候,亲人的接连去世更是为他的生计问题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一次寡不敌众的败亡后,朱元璋逃到了一个不知名的破庙里。这时的他身体极度虚弱,亟需一口热饭来补充体力、安慰五脏六腑。此时在他的身边出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原来乞丐是不忍心看到朱元璋活活饿死,便用自己好不容易搜罗来的豆腐和菜帮子为他熬了一碗清汤。

谁知,朱元璋在大口吞服热汤过后竟变得无比精神,就连连问恩人这锅汤的名字。乞丐苦笑着打趣道,“就叫它珍珠翡翠白玉汤吧!”民间传说故事的细节自然当不得真,不过这故事里体现的朱元璋早年的颠沛流离却是不假,有了年少时的不幸经历,在朱元璋的遗志影响下,明初皇帝往往能坚持轻省节俭的饮食风习。

太祖和成祖均有过对宫内眷属的饮食习惯严加约束的经历。成祖还怒斥过用米粒喂鸡的太监,成祖言:“此辈坐享膏粱,不知生民艰难,而暴殄天物不知废。论其一日养牲之费,当饥民一家之食。”可见尚未完全蜕去“烟火气”的皇帝真的是了解生民疾苦的!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明朝君主的“贵族气”便逐渐压倒了一切。

明代中后期,御膳的种类逐渐由俭到丰。明初的御膳中的肉肴多用豆类代替,且蔬菜类占比大大多于荤菜。到了明末,就连宦官和宫女都开始在饮食上大加讲究。宦官常常利用职权便利,提前享受到御膳坊内的美味佳肴。明代中后期,皇帝御膳多用野味山珍,一般鸡鸭鱼肉更是曾被斥之为“腐肉”上不了台面。明末多喜食“蛤蜊、海参、板虾”等海鲜,这恐怕和诸位皇帝的南方血统是有关系的。

文史君说:

元朝的民间饮食并不像宫廷饮食那样相较于前代产生了极大变化,其更应被当作是宋末习俗的延续和发展。明朝的皇庭饮食则重新恢复了历代中原王朝对“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的奢侈享受,相对于元代更少了一些民族特色。值得一提的是,明代中国饮食的另一大重要特点是有很多外来食材的出现,诸如南瓜、玉米和辣椒等。今天的俊男靓女们最喜欢吃的川菜便是从此时开始酝酿发展的。从南宋开始,中国的市井贸易限制被打开,“吃喝玩乐”也逐渐成为了一种享受性质的活动。明代地方酒肆常常屋襟连倚,地方小吃也逐渐向精致化发展。许多曾经是“玉盘珍馐”的高档食品,在明时也开始长出了翅膀,“飞向寻常百姓家。”

参考文献:

刘朴兵:《略论元代的饮食文献》,《枣庄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刘朴兵:《试论明代宫廷饮食机构与饮食特点》,《农业考古》,2013年8月刊

姚伟钧:《满汉融合的清代宫廷饮食》,《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瓷国垃圾堆)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如果觉得《吃腻了汉堡西餐(瞧瞧元明两代的皇帝们都吃点什么)》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