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治未病”:追求健康的三层境界(你在第几层)

2023-05-16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83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来源:正心正举公众号

文丨不雨亦潇潇

近几年大街上各种推拿、艾灸、拔罐的养生馆遍地开花,似乎每个小区附近都有一两家,就是你平时去的理发店,都新开辟了养生服务,全民养生的热潮悄然掀起。“治未病”也一下成了热词。

那什么是“治未病”呢?

“治未病”等同于养生吗?

“治未病”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收益?

如何“治未病”?

本文将一一为你解答。

一、“治未病”是什么?

“治未病”第一次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药王孙思邈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已将病治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治未病”由来已久,并且在历史长河中从理论和临床实践上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是古代医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在繁衍生息和防病保健中不可或缺、功不可没的存在。

说起“治未病”,我们通常想到养生,但其实在数千年的发展中,“治未病”的思想不断与历代医家的医理和辨证施治相结合,不断地总结和完善,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内容体系,包括了防病于先、已病早治、瘥后防复,更是延伸到了饮食起居、清理调节、针灸方药等不同的层次。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健康中国”战略纳入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要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如今“治未病”的兴起,正是人们的健康观和医学模式从治疗疾病发展到了增进健康上,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时代进步的表现。

二、“治未病”的三层境界

第一层境界:生活上“有节有常”。

“治未病”首先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把握好程度、节奏和规律。《黄帝内经》中讲“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便能够达到形神兼具、颐养天年的境界。

“食饮有节”讲的是要顺应天地、生物钟的变化,了解自己什么时候需要吃,要吃多少。这听上去似乎是多余的问题。吃饭这事儿还需要你来教吗?

然而我们可以去翻一翻医疗数据,就知道现代人得胃病的比例之高,胃癌年轻化,最小的胃癌患者才16岁。这位未成年胃癌患者,平时非常喜欢吃夜宵,酷爱烧烤,极少吃早餐,正是这些特殊的饮食爱好,长期积累导致了癌症的年轻化。

上古之人吃饭喝水都是有节奏的。饭吃七八分饱即可,水不渴则不饮。我们的胃容量有限,胃可以装下超出部分的饮食,但长此以往,胃的弹性就被破坏了,胃的功能也就弱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胃动力不足,消化不良。

有人提议“一天八杯水”,但古人主张的是不渴不喝。水是阴寒之物,喝多了第一反应就是不停上厕所,是要伤肾的。

更有甚者,喜饮冷水。“形寒饮冷则伤肺”,就是告诫你如果身体本就受凉了,再饮冷水,则需要消耗你身体的能量来把冷饮加热到和你的体温相当,身体自然是要受损。这些不经意的饮食小事,往往是导致人体内各种疾病的真凶。

“起居有常”,则是对睡觉、起床提出要求。你也许又要质疑,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起床,也是需要你来教的吗?每年我们都会看到年轻的精英在工作中猝死的新闻,不免令人唏嘘。

例如,前不久在上海瑞金医院一位30岁麻醉医师上完夜班后,猝死在办公桌上。医生是值得尊敬的职业,24小时轮岗让他们三班颠倒,庞大的工作量使他们饮食无常,真正是在拿生命工作。然而许多年轻人习惯晚睡只是为了多刷一会儿剧,多打一会儿游戏。

那么如何做到“有常”呢?

这里讲的“有常”不是说固定时间睡觉起床,而是要求你根据季节变化有规律地睡觉起床。规律则藏于昼夜交替与四季变化之中。简单地讲,规律就在这十六个字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能够做到遵循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顺应白昼和四季的变化,那你就能够交上好运,是天地自然给你的好运气,身体也就安康了。

“不妄作劳”除了上文所讲的不要过度工作,另一方面也是告诫人们不要过分沉迷于男女之乐。过度消耗精气,则不容易聚精凝神。

如果能在食饮、起居和作劳上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能达到《皇帝内经》所说“形与神俱,度百岁乃去”。通俗地讲,就是能够活得形体健康,精神饱满,很容易就能活过百岁。

第二层境界:情志上“恬淡天真”。

“治未病”要求我们在情志上能够做到自得其乐、心无挂碍、保持天真、守住精气神儿。《黄帝内经》里记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恬淡虚无”是劝导人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倡导质朴、宁静的生活,不为物动,是一种智慧。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如何做到平平淡淡才是真,对我们是巨大的挑战。

工作中,使我们感到辛苦的往往不是工作本身,而是累于世俗给我们设置的各个头衔。那些看淡名利,秉持初心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并且更真实快乐。

获得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的屠呦呦老师,她38岁受命研究抗疟疾药物,那时的她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助理研究员。直到她获得诺奖,各种采访、荣誉纷至沓来,然而她却一概不接受、不出席、不发声。难得的几次公开说话,也只表达自己做的事情不值得一直被提起,她还要继续做科研。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年近九旬的老人,她精神矍铄,充满智慧,面对巨大的名利诱惑,她仍旧用平常心,踏实认真地做自己的分内事。

恬淡虚无之后,“真气”便能够从之,天然赋予你的元气和谷气都能够受你的意识控制。你才能够真正主宰自己的一切,不被周围的人事物所牵制,做本真的自己。因为你的如此性情,所以你的精与神都被牢牢的守在了身体里。精神饱满的你,又何来病呢?

恬淡虚无,淡薄名利,认真踏实,保持初心,让自己活得心无挂碍,通透明朗,让内心和精神都得到最大的自由。拥有这样的情志,便难以被世俗所累,心里轻松了,身体也就无碍了。这是“治未病”的第二层境界。

第三层境界:思想上“天人合一”

“治未病”和中华民族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息息相关,学会如何和谐地处理天、地、人的关系,才能从自身内部找到长寿、健康与快乐的根源。

《皇帝内经》中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天地人和的大观念下,包括了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季节气候等相和谐,具体到身心、脏腑、气血和经络的和谐,这是一种“治未病”的天时地利人和。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强调的是整体观。

其一,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道和天道是统一的,人在宇宙之中;

其二,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人的生命活动都受到自然的影响,保持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其三,人与自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应对所有问题,灵活处理实际情况,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健康方式。

在“治未病”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感悟。真正达到天地人相互统一的那一刻,人才能从内在生长出能量,长久地保持形与神的统一和协调,最终达到身心的健康与和谐,这世间鲜有可以对你产生影响的东西存在,因为你与万事万物融合,万事万物皆可为你所用。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沉淀,为我们“治未病”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经验。“治未病”的三层境界,你在第几层?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文章版权归本平台所有 转载请联系“正心正举”

如果觉得《“治未病”:追求健康的三层境界(你在第几层)》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