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腊八节喝腊八粥的演变史 医诗僧三类人功不可没(这类人最可悲)

2023-05-15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58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腊八节这天,国人有一传统的习俗,那就是喝 “腊八粥”。说来腊八节喝腊八粥的来历医人、诗人、僧人三类人功不可没,而这类人最可悲,他们演弈了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演变史。

《左传·昭公七年》中有记载:“馇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孔颖达《疏》:“稠者曰糜,淖者曰鬻。”因此,可以得知粥之薄者称作“鬻”,粥之厚者谓作“糜”。

粥的历史比饭更早,但粥最早始于何时呢?早在新石器时期的龙山文化遗物和半坡村遗址中,世人发现了用于煮粥的工具——“蒂”,再加上古代的一些文献中的记载, 比如说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记述:“黄帝初教作糜。”可见粥的历史比饭更早,早在轩辕黄帝时,就已经教其子民“烹谷为粥”。 我们的祖先早在数千年以前就已经开始懂得煮粥了。

随后,古人把食粥与许医药相合中,追求养生延年、健康长寿。最早记载用药物与谷米煮粥来治疗疾病的羹书是汉代司马迁著的《史记》。书中记述了西汉名医淳于意“以火齐粥且饮”为齐王治疗疾病的案例。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中同样有记载粥膳治病的典例。比如治蛇伤可服用高梁米粥;治疗肛门瘙痒可以用加热的石块煮米粥。而到了唐朝孟诜曾时,他在作品《食疗本草》中有这样的记载:“茗粥、柿粥、秦椒粥、蜀椒粥”四方。而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在“食治粥”中这样的记载,有治疗脚气病的谷皮糠粥,有温补阳气的羊骨粥,还有“去四肢风”的防风粥等。

据说唐穆宗李恒特别欣赏自居易,于是赐予他防风粥。据冯贽《云仙杂记·防风粥》记载:“白居易在翰林,赐防风粥一瓯,剔取防风得五合馀,食之口香七日。”也就是将防风草和大米一起煮成的稀饭。“口香七日”当然是在夸张了,不过也说明这时候,人们已经把粥作为一种养生滋补的食品来对待了。而到了宋朝,对粥到了狂追的地步,《太平御览》中“把粥“册封”成国食。这从大诗人苏轼《豆粥》一诗可见端倪,他称白粥“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

无独有偶,大诗人陆游对食粥也情我独钟,在他眼里,“食粥”是延年益寿的第一滋补品,有《食粥》为证:“世人个个学长年,不信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明清时,食腊八粥进一步创新,嘉靖年间编撰的《隆庆志》上记载:“用黍稷稻粱米杂之以豆,并枣、栗、核桃仁等物,煮粥食之”。明代刘敏的《历乘》也有“十二月八日作腊八粥,好施者济贫”的记载。清代《日下旧闻考》中也提到:“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民间也做腊八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

可以说,到了腊八这一天,不论是皇宫、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而全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非常繁多,北平的甚为讲究,掺在白米中的物品有很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玫瑰、红豆、花生……差不多有不下二十种。一般是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活起来,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

一些比较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有些腊八粥中还会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做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一头小狮子。在大一点的碗里,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

这种集美味、食疗于一体的腊八粥做好之后,也有讲究的,要先敬神祭祖之后,才能赠送亲朋好友,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穷人,由于自己做不起腊八粥,多伴靠的是别人的接济,或到寺庙去“憎粥”,腊八节也是他们心里最悲痛的一个节日。

现代人喝粥更是五花八门,是对古人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一种对健康养生的热爱,更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如果觉得《腊八节喝腊八粥的演变史 医诗僧三类人功不可没(这类人最可悲)》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