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祖国传统医学在治疗肩周炎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运动针法效果显著)

2023-02-03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99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导语:祖国传统医学在治疗肩周炎的方面疗效显著,历经千年,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攻坚克难,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诊疗体系。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阴阳五行理论的指引,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诊疗特色,无不体现着祖国传统医学的魅力。现代医家也同样立足根本,与时俱进,在传统医学的基础之上,结合新技术新思想,在治疗方向、治疗层次、治疗手段等方面都在推陈出新。

肩周炎以肩关节周围疼痛和活动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肩关节周围炎属于痹症、骨痹的范畴,最早见于《内经》的“痹”证。因肩周炎发病大多在五十岁左右,故又有“五十肩”之称,《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也”

古代医籍从多个方面论证了肩周炎因气亏血虚,失所养,络脉受阻,情志不调等因素,导致肩部气血运行乏力,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引发肩关节活动障碍等一系列问题,此为内因;如《黄帝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论述了现代人生活起居环境会直接或者间接导致肩周炎的发,现代人夏天吹空调、冬天穿衣少,加之外感寒湿之邪,跌扑劳损,久居安逸环境筋骨懈惰,遇劳则伤。又如《针灸甲乙经》云:“肩痛不可举,引缺盆痛,云门主之”,此为外因。故本病又有“冻结肩”、“漏肩风”、“肩痹”和“肩凝症”等称谓,形象而生动地阐释了本病的病原因和发病特点。

1、理论依据

运动针法治疗肩周炎,是以传统的经络理论为指导的。临床上常用左右交叉、上下对应以及上下左右交叉对应的取穴法治疗痛证。依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思想,循经远端取患侧小节穴、腕顺一穴和腕顺二穴。

其中小节穴位于大指本节掌骨旁赤白肉际处,即第一掌骨头外上髁与拇指近节指骨基底部外下髁交界凹陷处,在位置上归于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与足太阴脾经为同名经,体现着“同气相应”、“同气相求”的关系,针刺小节穴可以疏通肩部气血,活络止痛。此外,肺经与膀胱经还具有别通关系,可以通阳化气,调节肩部经络的平衡。

在机体中,太阳之气与肺气共同行使卫外功能,以顾护肌表皮毛,故临床上,针刺治疗伴有肩前部疼痛的肩周炎时可以从肺经穴入手考虑。腕顺一穴在第五掌骨外侧下缘,腕横纹下1.5寸处。

腕顺二穴在第五掌骨外侧下缘,腕横纹下2.5寸处,接近后溪穴。腕顺一穴和腕顺二穴在位置上归为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除了与足太阳膀胱经气相求外,还与脾经有脏腑别通的关系。

2、“动气”理论

运动针法为祖国传统医学“导引术”的继承和发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灵枢·经筋》云:“经筋为病,治在……以知为数,以痛为腧”,针刺远端穴位,在行针或留针的过程中,活动患处有提高针灸得气、行气及治疗效果,气至病所,达到疏导、平衡的作用,董氏奇穴流派称其为“动气”针法。

据报道,针刺过程中配合肩部运动可使传入神经兴,并能有效激活脊髓上位中枢发放下行冲动,加强下行抑制,进而缓解肩周炎带来的疼痛,松解肩周局部组织的粘连。另外,腕顺一穴和腕顺二穴合用,亦可形成“倒马”针法,可以增强动气调神的效果,得气是针刺治疗的关键,尤其是对肩周炎患者的疼痛,需要更加强烈的针感才能疏通壅塞的经气。

3、筋膜、经筋理论

筋膜就像是一个隐形的网络,包裹着脏腑、骨骼、肌肉、肌腱等所有的器官,参与形成身体的构造,为机体提供支撑。在形态上,筋膜分为浅筋膜与深筋膜,深筋膜又称为固有筋膜,但是在功能上,它是一个全身范围的有机联体。在以往,研究者多会从肌肉功能的角度出发来治疗肩周炎,而筋膜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却往往被忽视。

经筋与筋膜功能类似,是神经、肌肉、筋膜等更多解剖学软组织的概括。疼痛的发生往往与肌筋膜及肌肉组织发生菌性水肿、渗出、粘连及纤维性病变有关。肌筋膜是一层紧密坚韧的软组织,其主要的作用是包绕肌肉和骨骼等组织而维持稳定。机体中的肌肉、韧带及其相关软组织会按照特定的层次和方向连接成为肌筋膜链。

由此交织构成的筋膜网络是人体内最大的感觉器官,因其遍布全身的结构特点,使人体的功能更加具有整体性,在生理状态下,肌筋膜链可以对人体肌肉做出的各种动作和姿势的做出代偿,对机体完成的各种动作都有协同作用,而机体处于病理状态是,机体的动作也会因其链式反应而相互影响

也就是说,应用运动针法配合动筋针法疗肩周炎时,刺激浅层筋膜可以带动深层筋膜,上通过促进血管反射性扩张可以提高血流速度,有效改善肩部肌肉的血液循环,有利于清除致痛因子和代谢产物。

如果疼痛消失了,则粘连的组织也会在运动中,速解除粘连。在治疗肩周炎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松解浅筋膜层,借助筋膜链的传导作用,达到松解肩部深筋膜的临床疗效。

1、优势

针灸疗法作为传统医学的一种疗法,以其绿色、有效、简便的优点,越来越被更广泛地应用。以动气生阳,动筋松筋为治疗原则,运动针法疏导经络,调畅气血,引气至病所,达到的效果,再配合动筋针法对浅筋膜的持续刺激,通过筋膜链的传导作用,达到松解深部筋膜的目的,以改善肩关节活动度、解除关节粘连,并能有效缓解疼痛。

动筋针法只将毫针刺入皮下浅筋膜层,而不进入肌肉层,不影响责任肌肉的运动,运动时患者可以依照疼痛感觉自行调整主动运动的幅度,相对于针刀剥离、手术减压、推拿牵拉等疗法,极大地避免了治疗时对患者二度损伤风险,有利于减轻患者因治疗产生的痛苦。

传统的行针手法多采用“毫针动身体不动”的方式,即便医生使用双手行针,每次最多只能对两根毫针使用手法,而本课题通过“身体动毫针不动”的方式,丰富了行针的范围和方式,多针联动如同交响乐一般,在解放了医生双手的同时,增大了毫针对筋膜的有效刺激量,既可以确保安全,又能够发挥更大的临床疗效。

此方法治疗期间,注重肩周炎患者反复地向各个方向活动肩关节,一方面能够加强患肩粘连肌群的功能锻炼,有利于肩关节综合功能的修复;另一方面患者在活动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梳理患肩气机,动气生阳,通过增加血液流速,促进致痛和炎症因子的吸收,双重良性调节疼痛与肩关节功能,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2、不良事件的观察及处理

滞针多见于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因畏惧针刺治疗而精神紧张,或者因医者行针手法(主要是捻转)过重,肌肉过度收缩,造成的滞针现象。应轻轻地在滞针穴位的局部循经按揉皮肤,或者反向摇动针柄,并给予患者以适当的心理安慰,嘱其平稳调整呼吸,待针刺部位肌肉松弛并且针体松动后,将针取出。

患者因畏惧针刺治疗及精神紧张,或因医者行针手法超过了患者的耐受范围,或因患者过饥、过饱、过汗、过劳等因素而发生该晕针现象。应立即停止治疗,取下全部针具,嘱患者仰卧休息,并平稳调整呼吸,必要时喂服温水或糖水,待其面色、唇色、脉象、体温等恢复正常即可。

断针多见于使用重复使用过的针具治疗,因其经过多次杀菌、消毒、高温或酒精浸泡的过程,针具的韧性变差,造成了断针风险。还可能在留针或带针运动时,患者未按特定要求规范操作,而造成的断针事件。医者应用手或者借助医用镊子将断针取下,必要时还需借助影像学检查仪器定位,小心取出

结语:各种现代医学疗法多年来都受到了很大的争议,在临床上,种种原因都限制了其大范围应用。反观祖国传统医学,在治疗肩周炎的领域,越来越被广大患者和医护人员接受,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祖国传统医学的疗法,以传统的经络理论为指导,治疗肩周炎效果值得肯定。

如果觉得《祖国传统医学在治疗肩周炎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运动针法效果显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