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开启健康之路(从认识经络开始)

2023-01-15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81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经络腧穴学,是传统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独具特色。

历代医家结合“导引”行气、感传反应、体表病理现象,相互启发、佐证和补充,不断扩大对“经脉”的认识,并引入阴阳、五行、气血等中医基础理论,逐步形成了独立的经络概念。

是从事中医针灸、推拿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学的临床实践,为大众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又被称为“十二正经”。《灵枢·海论》中云:“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即“内外之应,皆有表里”,将人体内外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十二经脉循行交接规律和流注,《灵枢·逆顺肥瘦》中云:“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这种“脉行之逆顺”,称之为“流注”。有了逆顺,十二经脉之间就可连贯起来,构成“如环无端,周而复始”的气血流注关系。前后正中通任脉和督脉。

《内经》云:“阴脉营其脏,阳脉营其腑”。脏腑有表里相合关系,阴经为里,属于脏;阳经为表,属于腑。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构成六对表里属络关系。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硚脉和阳硚脉的总称,共八条。因其“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八脉。除带脉横向循行外,其余均为纵向循行,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

“奇”有“异”的含义,即不同于十二经脉,既不直接隶属于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宫)联系密切,故称“奇经”。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又称“别行之正经”。十二经别循行分布规律,可概括为:“离、入、出、合”。“离”是指从十二经脉分出,分出部位一般在肘膝的关节上下,没有具体穴位;“入”指进入胸腹腔,与所属经脉相关表里的脏腑相连,足三阳经的经别还与心相连;“出”指从头颈部而出;“合”是指上达头面后,阳经的经别与本经相合,阴经的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手足三阴经与三阳经的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加强了经脉与脏腑间的联系,突出心和头的重要性,扩大了经脉的循行关系和经穴的疗效。

十五络脉,是指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上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和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之为“十五络脉”。从络脉分出,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称为“浮络”;络脉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正如《灵枢·脉度》所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孙络分布极广,遍布全身,难以计数。主要是沟通表里两经和补充经脉循行不足的作用。

十二经筋,是指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筋,《说文》解:“肉之力也”,主要包括肌肉、肌腱和韧带。经筋的作用是约束骨骼,活动关节,保持人体正常运动和体位姿势。

十二皮部,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于十二经脉及其络脉布散的部位。如《素问·皮部论》中云:“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人体经脉呈线状分布,络脉呈网状分布,皮部则是以面来划分的。

皮肤位于人体的最外层,有抵御外邪、保护机体和反映病候、协助诊断疾病的作用。《素问·皮部论》云:“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充分说明疾病传变的层次,皮——络——经——腑——脏,而脏腑、经络的病变也会反映到皮肤。因此,通过观察皮部的颜色,形态等变化,也就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病症。

从阴阳角度看,由于手足阴阳经脉上下同名,在阴阳属性上也相同,所以古人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皮部合为六经皮部。《素问·皮部论》称之为:“上下同法”,而且对六经皮部皆设有专名,分别为:“关、害(阖)、枢”为首。古代医家对关、害(阖)、枢来比喻人体三阴三阳的气机变化,以解释六经皮部的功能。

《素问·阴阳离合论》王冰注:“关、害(阖)、枢者,言三阳之气多少不等,功用殊也。夫关者所以司动静之基,阖者所以司禁锢之权,枢者所以主动静之微。由斯殊气之用,故此三变之也”。因此,六经皮部关、害(阖)枢的理论对六经辩证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治疗上,通过刺激皮部则可调整经络及其所属脏腑组织的失衡状态,已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临床上针灸、推拿、拔罐、刮痧、敷贴、艾灸、刺血等疗法,都是皮部理论的具体调理身体健康的应用。

如果觉得《开启健康之路(从认识经络开始)》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