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五谷杂粮变身艺术品

2023-01-11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88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 分钟。

稻谷、芝麻、赤豆、绿豆、粟米是常见的五谷杂粮,在浙江金华兰溪60岁童洁琴的手下,它们竟变成了雷峰塔、嘉峪关、牌坊和屏风。

这门手艺叫粮食砌,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粮食砌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童洁琴介绍,粮食砌是一项纯手工技艺,机器帮不上什么忙,需要制作者耐心去打磨。这项技艺分为几步:第一步制作模具;第二步是将粮食拼成各式图案;第三步是以蜂蜡与松香为原料的黏合剂定型;最后经过精心组合,配上丝绸、花草、光片等饰物,一件美观别致的工艺品就做成了。

“光是雷峰塔,就用了绿豆、赤豆、谷子、粟米、油菜籽等多种杂粮。无论是塔基的雕栏,还是塔身,都是严格参照实物来堆砌的。”童洁琴说,经过防腐处理的粮食砌作品,可以存放几十年。

随着岁月的变迁,懂得制作粮食砌的人越来越少,如今,能黏合粟米五谷的人已所剩无几。2007年,兰溪粮食砌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童洁琴的父亲童拓基是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去世时87岁。多年来,他一直耐心地将粮食砌这一非遗技艺教给女儿。童拓基制作粮食砌的手艺很是了得,但他做了几十年的粮食砌,也只有两位传人,除了童洁琴,还有徒弟严素贞。如今,传承非遗的接力棒交到了二人手里,她们坦言,肩上的担子很重。

童洁琴在家里专门腾出一间屋子,用以存放粮食砌作品。这些年,作为兰溪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带着这些作品走南闯北,参加过国内多个城市的非遗展览活动,好评不断。

慢工出细活,制作粮食砌需要专心和耐心,数以万计的粟粒垒成一个模型,堪比聚沙成塔,万万急不得。“晚年时,父亲制作粮食砌依旧废寝忘食,总是做到深夜才肯睡,有时一件作品要耗时两三年才能完成。”童洁琴说。

《雷峰塔》耗费2000多个工时制作而成。整座塔按1∶100比例,高1.2米,直径0.8米,重约17.5公斤,用了绿豆、赤豆、谷子、粟米、油菜籽等多种杂粮。无论是塔基的雕栏,还是塔身,都严格参照实物堆砌。2012年,在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文化厅主办的“非遗薪传——浙江传统塑艺陶艺精品展暨中青年十大名师”评选活动中,粮食砌作品《六和塔》获得银奖。

(文章来源:漯河晚报)

如果觉得《五谷杂粮变身艺术品》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