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中医药知识进中小学课堂是授受双输

2022-08-26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83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的《中医药与健康》小学教材的正式发行,标志着中医药正式走进中小学课堂,对此业内人员额手相庆,笔者以为,其实这是中医药授受双方一种双输模式,应予制止。

教材的立意的主旨是“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医药文化”本身的含义是:是中医药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意识(软文化)和物质技术(硬文化)的总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小学生动手能力不健全,对事物认知亦不全面,只能从中医最基本的软文化着手,而"软"“硬”失衡的中医药文化,恰以少了一条腿的腐子,无法完全支撑起中医本来的形象,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之类的古代朴素唯物辨证法,传说中的伏羲、扁鹊、桐君之类的神人,在没有物质和技术作依旁的空洞宣染下,如同只有色鲜味美,没有营养成份的心灵鸡汤,很容易在心智稚嫩、鉴赏力欠缺的青少年心中,投下神秘、虚幻、玄谈、缥渺的阴影,不啻为自毁中医药形象的拙劣之举。

青少年是人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传统文化为母基的中医药,在学科划分上虽归为自然学科,但其属性实为人文哲学学科范畴,秉承了传统文化许多基因,在科学学养成形之际,过早注入以传统文、史、哲为基础的所谓中医药知识,势必先入为主地导致青少年的科学观禁锢在以文、史、哲为基础理论,以经验、比类、推演等为手段的传统科学层面,为日后现代科学精神的萌发和科技知识的汲取形成认知上的障碍。

据说,在日本要学习中医,必须先具备现代医学硕士以上的学位,在强有力现代科学理念和精神支撑下来学习中医,才可以免被传统中医药不成熟,甚至荒谬的东西所左右。很难想象在思维不成熟,知识几近白纸的中、小学生中灌输中医药知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后果。

比如,中医的"治未病",很多时候都是以《内经》的"上工"说为依托,以“三因制宜”“未雨绸缪”等依据,以扁鹊见蔡桓公为例证,尽管中医把这说得头头是道,却一下子把中、小学生们带进了混乱的逻辑圈子里:既然“未病”,何以言“治”,这中医不是典型的“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吗?”理解不到这“未病”只不过是古人在特定历史下无法认识的“已病”罢了。

传统文史哲为基础的科技观形成后,从某种程度上讲,就很难再摆脱机械循环,心性感悟,笼统囫囵等所谓中医思维的束缚,对现代科学的实证方法、科学精神再很接受,比如中医思维下的"血"概念是“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与现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的不透明的红色液体”的“血”概念,完全靠推断,猜想得来的结论,设实证方法加以佐证。又比如中药的"五味",由于必须要配属于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于是就有了“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的阴阳属性分类。而五行机械的配属理论,又人为地将“五味”“五脏”等类比依附,从而产了中药所谓“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中药归经理论,这套类似算命先生"掐指一算"的把戏,使得很多“老药罐”掉进“吃醋养肝、吃饴养脾、吃海味养肾”的养生大坑,这种被中医视为特色的中医药知识一旦罐输给中、小学生,日后他们再接触到现代药物学,会不会产生被坑被骗的感觉?会不会为鲁迅先生的“中医是有意无意骗子”的“英明”论断所折服呢?

中医业内的泰斗们把中医药的日渐式微,归结传统文化的丧失,中医思维的欠缺,于是原本就崇经尚古的中医药"国学兴医"、“文化兴医”的深沟里,中医全体人员读经典,国人全民学中医思维,所谓的中医药知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堂而皇之地开进了中、小学校园。

其实,传统文化也好,中医思维也罢,玩得最深沉和最彻底的莫过于鸦片战争之前的先祖们,他们在传统文化里生,在中医思维下活,士、农、工、商、兵无不被传统文化所浸透、所武装、所熏陶、所滋养,可以这样说,那时的人们想脱离传统文化都难,医生不想拥有中医思维更不可能,遗忘的是,继承传统文化五千年的決決大国,却抵当不住只有两百多年西方文化的侮谩,中医思维下的中医药早已被科学思维下的西医学冲击得支离破碎,惨不猝目。

可见传统文化的卵翼,孵化不出现代科技文明,形不成现代互联网、物联网为标志的世界一体化大格局科学成果,中医思维下的阴阳五行、四气五味、天人合一、司外揣内等等中医药知识,无论如何也产生不出诸如青嵩素、丹参滴丸等需要科学精神,独立自由思想为基础的中医现代化成果。作为尚不完全具备科学原则和精神的中医药知识进校园,必将削弱青少年探索、实证、分析、创新、独立的科学精神之形成,对中医现代化百害无一益,应当慎而又慎。(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 张毅)

如果觉得《中医药知识进中小学课堂是授受双输》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