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白露采秋露,这是神仙姐姐的养生秘笈

2022-06-21 分类:养生资讯

杏花春雨江南,铁马秋风塞北,春去秋来,物序流转又到白露时节了。元代吴澄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讲:“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故以白形容秋露,而有“白露”之名。

01

防秋凉

在此时节,草木凝烟,湿化不流,白露阴布,以成秋令。白露是一个表征自然气候变化的重要节令,是夏热转为秋凉的转折点,处暑是夏热的结束,白露是秋凉的开始,故民间谚语说:“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

根据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阴阳变化,白露养生应遵从民谚:“白露勿露身”,随节气变化加减衣物,以防秋凉之患。如果犯了这个禁忌会怎么样呢?民间谚语说:“白露身不露,着凉易泻肚”,这就是现代医学里的秋季腹泻,为秋凉之患。

秋气与肺气相应,都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金秋时节燥气当令,燥胜则干,白露养生在防秋凉的同时,是不是也要滋阴润肺呢?

在中医的五运六气中,白露的主气是四之气(太阴湿土化合),客气是五之气(阳明燥金凉降),四之气起于大暑,经立秋、处暑,止于白露。白露是四之气的最后一个节气,是太阴湿土(长夏、脾)将春季的温升生、夏季的热浮长,转化为秋季的燥降收、冬季的寒沉藏的阶段。

五之气(阳明燥金凉降)起于下一个节气秋分,秋分以后才是秋燥真正的到来,大自然将会出现一派肃杀之象。白露当令的四之气(太阴湿土脾),喜燥而恶湿,现在秋燥未盛,而湿气仍在,还不是滋阴润肺的时候。

02

采秋露

在白露节气,民间有收秋露,祭禹王,吃龙眼,吃番薯,采白露茶,酿白露米酒等习俗。在这么多习俗中,茶人最喜欢的可能是采白露茶,酒家最喜欢的可能是酿白露米酒,神仙姐姐可不喜欢这些,她最喜欢的是收取秋露。

庄子《逍遥游》中讲:“在遥远的姑射山上,有一位神仙姐姐居住,肌肤冰清玉洁,风姿绰约,颜如处子。她美容养颜、轻身耐老的办法就是饮用秋露”。古老的《山海经》中讲:“仙丘降露,仙人常饮之”;屈原《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此三处均提到了“饮露”,虽然故事本身充满了神话色彩,但秋露的价值却是存在的。

唐代中药学家,陈藏器《本草拾遗》中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时收取,愈百疾,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肥肉悦泽。”

这里说到了秋露的制法:“煎如饴”。就是收取秋露,在陶瓷、砂锅中煎煮浓缩,直至如蜂蜜一样拉丝,即可,瓶装保存。有滋阴生津,轻身耐老,润泽皮肤等功效。又说到了使用,“止消渴”,即用于治疗消渴病,就是现代的糖尿病,病证有阴津亏虚者,最为适宜。

此外,清代温病学派医家,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露水(立秋后五日,白露降),甘凉润燥,涤暑除烦。若秋前之露,皆自地升,苏诗说:露珠夜上秋禾根,是也。云:秋禾者,以禾成于秋也。稻头上露,养胃生津;菖蒲上露,清心明目;韭菜上露,凉血止噎;荷叶上露,清暑怡神;菊花上露,养血息风。余可类推。”

王孟英这段秋露的论述,是历代有关秋露最经典的记载,内容可以分解为三条:

其一、“甘凉润燥,涤暑除烦”,此话讲的是秋露的性味和功效。秋露,性味甘凉,甘凉可以养阴润燥,可以荡涤暑热,清心除烦。

其二、“露珠夜上秋禾根”,原话出自苏东坡。禾,是谷物的总称;秋禾,即禾成于秋,谷物都在秋天成熟。对于这句话,苏东坡自己注解说:“夏秋之交,稻方含秀,黄昏月出,露珠起于其根,累累然忽自腾上,若有推之者,或入于茎心,或垂于叶端,稻乃秀实,验之信然。”

王孟英引用苏东坡的这个观点,要说明的是,立秋之前的露,为大地下的阴气之液上升所聚;而立秋之后的露,乃天空中的阴气之液下降所聚。一年四季都有露,但以秋露为最佳,在晴朗微风的夜晚或清晨,百草上多露。

其三、露依附于物而结聚,其性味归经和药用功效,受附着本草的影响,可兼得附着本草之性。例如,石菖蒲上露,可以清心明目;荷叶上露,可以清暑怡神;菊花上露,可以养血息风......每一味本草上的露,在有相同的功效(上其一)以外,又有不同的效用。

收集秋露须当明白,并非任何花草上的露都可以收用,如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凌霄花上露,入目损目”。其它有毒本草、不明植物上的露,在不明其理的情况下,皆不可以轻用。

如何服食和使用,是秋露入药要面临的问题。汉武帝做金盘承露,合玉屑服食以养生,这是在调服药石金丹,企图长生久视,不应去效仿;杨贵妃每天早晨饮花上露,以止渴解醒,这种单纯直接服食的方法不错,是可以效仿的,前提是“有是证,用是方”。

最好的服食方法,是前文中陈藏器的制露法,提纯保存。不仅将秋露保存了下来,以便随时取用,而且秋露经过炼制后,性味平和,适应性更加广泛,更加有利于养生。

秋露还可以用做煎药的溶媒。明代义乌医家虞抟说:“秋露,禀肃杀之气,宜煎润肺杀祟之药,及调疥癣虫癞诸散”。如《红楼梦》中薛宝钗的肺热咳喘之证,服用的药是“冷香丸”,须用白露当天的露水(十二钱)来调制。意在用秋露的秋收之气和甘凉润燥之性,以清润、肃降肺气。

关于秋之气的致病性和秋露在疾病中的具体使用,请带着上文所述的内容,再来看一个医案:

“有一绍兴人氏,患秋温大热,百药遍服而热不能退,遂请宁波名医范文甫诊治。范至后,查阅前医所处之方,皆为白虎、苇茎汤之类,方颇切当,自思亦无别法可用。适见当地多栽荷花,叶上露珠可爱。即令晚上取干净毛巾四条,蒸透,拧极干,于稻田中收取露水,用以煎药。二日热退病安”。——(清末.范文甫《范文甫医案》)

医案中的患者,生病的时间在秋天,得的是“秋温”这个病,主要症状是发热。“秋温”是个什么样的病,人又是如何得病的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讲:“夏伤于湿,其气伏于太阴,至秋燥乃大行,发为温病,名曰秋温”。

患者虽然病在秋天,但病的根源却是在夏天,因为温病皆发于伏气。夏天暑湿为患,若人不注意养生,被暑湿之邪所伤,严重者当时就病暑,轻微者暑湿之气潜伏在足太阴脾经,因为“湿气通于脾”。等到了秋天,金秋时节,燥气当令,带有风凉的秋燥之气,与潜伏中带有夏热的暑湿之气,内外两邪相合,就发为秋温病。

秋温病会出现哪些症状,治疗又该当如何呢?《伤寒杂病论》中讲:“病秋温,其气在中,发热,口渴,腹中热痛,下利便脓血,脉大而短涩,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主之;不便脓血者,白虎汤主之”。参照此条经文,患者病位主要在中焦气分,会出现发热,口渴,腹中热痛等症状,但无腹泻和脓血便。治疗该当用白虎汤,摘录原方如下:

生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为西方金神,此方清解手太阴肺经和足阳明胃经气分实热,故而得白虎汤之名。历来只要汤证对应,医圣张仲景的经方疗效都很好,有“经方不过三”的说法。本方用于患者身上非常对证,可是没什么效果,这是怎么回事?

另外,医案中用的第二个药方,千金苇茎汤,出自药王孙思邈的《急备千金要方》,摘录原方如下:

苇茎(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粒),冬瓜子(半升)。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

药王此方清解手太阴肺经气分实热。太阴与阳明互为表里,用本方加减也不可谓不对证,但还是没什么效果,又是怎么回事呢?

前医用了两个对证的名方都没有效果。宁波名医范文甫来看后,认为药方颇为切当,除此之外,也无更好的药方可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范文甫陷入了困惑、沉思之中。古人云:“医者,意也”,在神留心手之际,适见荷叶上露珠滚动而意出当时,一个用药法象的思路就产生了。

荷叶生于水土之下,污秽之中,而一茎挺然独立于水面,仿佛有一股轻轻往上托举的力量,这股向上托举之势就是生发之气。其色青,其中空,其形仰,乃风木震卦之象,万物皆由春生,而后夏长秋收冬藏。其味苦、涩,性平,入心、肝、脾经,有清香之气,得清和之体。苦涩之味泻心肝而清金固水,清香之气能宣发人一身之气,透热,化湿。

于是,范文甫令病家收取荷叶露,用以煎药。仅仅只是更换了煎煮药的溶媒,水换成了荷叶露而已,药方并未改动,其结果是“二日热退病安”。微妙的变动为什么会形成巨大的反差?试分析原因有两条:

一、秋天,人与自然皆禀秋收之气,气向内收敛,病邪不容易向外排除。药方得荷叶春生、夏长之气,可以生发并引清阳发腠理,引清阳出上窍,导病邪向外出。

二、温病伤人阴津。清代医学大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这是治温病的关键所在。露,为阴气之液所聚,荷叶上露,又可兼得荷叶之性,甘凉养阴生津而不留邪,适宜煎煮治温病的方药。

范文甫是以春生夏长之药,治秋收冬藏之病,用药法象是中医最高境界的用药之法,它不是普普通通根据本草的功效来论治,而是理法方药合之为一,这是一门顶尖高手才能练就的功夫。前医所用两方皆没有生发之气,龙虽然画出来了,但是没有点睛,这就是治疗无效的根本原因所在。

露从今夜白,秋凉将至。再次提醒亲们:“白露身不露,着凉易泻肚 ”。

文/韦德建

本文来自《中国中药》

如果觉得《白露采秋露,这是神仙姐姐的养生秘笈》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