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孔子为什么长寿,从论语中发现的养生之道

2022-06-06 分类:养生资讯

孔子,这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出生在公元前551年,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卒于鲁国,享年73岁。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春秋末期,表面上还有周王室,实际上是各诸侯国自立为国君,他们之间为了地盘和利益长期征战。诸侯国内士大夫争权架空国君,士大夫领地内,家臣掌握权力。真是像孔子所说的那样,礼崩乐坏,君不君,臣不臣,上层权力者相互争夺利益,受伤的只有底层的老百姓。

孔子一生经历坎坷,因为他出身没落的贵族,是最低一等的“士”。因此孔子自觉将自己归入读书人的行列,且一生践行“学无止境”的理念,最终成为一代圣人。

关于孔子的言行,可以看论语、孔子家语。孔子的生平可以看仲尼列传。这里就不详述了。今天我们重点要讨论的是,在2500多年前的中国,那个时候的医疗水平很低,人类平均寿命只有四、五十岁的时代,为什么孔子能够如此长寿,是平均寿命的2倍呢?

以现代人的观点看,73岁只能是现代人的平均寿命,但是放在2500年前,这绝对是寿星级别的。今天我们就试着探寻孔子长寿的秘密。

第一个,基因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根据《孔子家语.卷九.本姓解》孔子三岁而叔梁纥卒。而据说叔梁纥迎娶孔子母亲时已年近70岁。由于叔梁纥忠诚威武,身材高大,武力绝伦。孔子的外公力排众议将三女儿嫁给叔梁纥。由此可见孔子的父亲也是一位非常了得,非常长寿的人。虽然孔子的母亲在孔子17岁时去世,活了32岁。但是显然孔子更多遗传自己父亲的长寿基因。

第二个,心态

论语中孔子的学生子贡评价自己的老师用了五个字: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所描绘的孔子,就是一个谦谦君子的形象。孔子很少发怒,只有一次,宰予白天睡觉,孔子才严厉的批评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其余时间孔子是循循善诱的师长,即使在周游列国,别人说他是“丧家犬”时,孔子还欣然笑着自嘲“我还真像一只无家可归的狗啊!”孔子在陈蔡之间断粮,弟子们都饿的爬不起来,只有孔子还在悠然弹琴。由此可见孔子真的是一位乐观、积极的人。他忧道不忧贫,无论什么环境,他都能悠然自得。这种良好的心态是靠点滴的修养功夫得来的。孔子抱着终身学习的心态,任何人都可成为自己的老师,这种不断学习,保持乐观的赤子心态也是长寿的重要因素。

第三个,饮食

《论语.乡党第十》中关于孔子的饮食之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孔子的饮食之道可以归纳为“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

即食物要做得精细,过期食物不能吃,烹调方法不对不能吃,不是时令的果蔬不吃,不能吃得太饱,不干净的食物不能吃,所吃菜、肉不能多于主食,喝酒可以但是不能喝醉。

听起来很简单吧,但是真长期坚持做下去,却也并不容易。但是至少我们有了一个可以操靠学习的标准。

正是孔子坚持这些饮食的规律,才能得以免除病从口入,减少生病,保持健康。后世他的弟子们显然是为孔子的饮食养生发生极大的兴趣,并且认为孔子饮食养生之道非常重要,因此才不惜专门抽出一篇专门记录于此,传之后世。今天我们在读论语时也知道了圣人的饮食养生之道,对我们来说不啻为一笔巨大的财富。

基因、心态、饮食这三个方面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长寿的重要因素。显然基因来自遗传我们无法改变,或许有一天我们的某些致病缺陷在基因层面给予解决,但是目前修复还不成熟。其余两个心态和饮食则完全有可能去做改变和调整,因此心态平和、乐观,再加上能够适当调理饮食,长寿显然是可以的。分过分析我们也知道了孔子之所以长寿的原因所在。

如果觉得《孔子为什么长寿,从论语中发现的养生之道》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