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朱熹在研究理学的同时,也对生命进行了探索,形成一套的养生方法

2022-06-28 分类:养生资讯

朱熹在研究理学的同时,也对生命进行了探索,形成一套的养生方法

朱熹一生坎坷,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疾病缠身,却享年71岁,与两宋“平均死亡年龄为56岁”相比,算得上是长寿之人。在对理学进行研究的同时,朱熹对生命之性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形成一套内外兼修的养生方法。

(一)悠游山水,乐在其中

朱熹在政治生涯中与统治阶层常常政见不合,入仕仅九考,生活困顿然而他能自我调节情志,常借登山临水,弦歌赋诗来放松身心,顾养性情。结友登山揽胜是朱熹最喜欢的休闲健身方式。在《记游南康庐山》中他自述:“晦翁与程正思、丁复之、黄直卿俱来,览观江山之胜,乐之忘归。”朱熹自云谷还家作《次秀野暑中二首》云:“绝境人难 到,唯堪乐此身。”飘摇学仙侣,遗世在云山,山川林野、花弃景物等都让朱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他还多次请画师将好山好水画下来,以便自己无暇观山揽胜时也能看到秀美的山水,如在淳熙元年九月他邀请画师郭拱辰共游雁荡,因不能如愿而深感遗憾:“欲图其形以归,而郭君以岁晚思亲,不能久从予游矣。予于是有遗恨焉。”在武夷精舍落成之时,朱熹感慨归隐山林的愿望终于实现:“琴书四十年,几作山中客。一日茅栋成,居然我泉石。”朱熹与自然山水为伍,并在徜徉山水中追求精神的乐趣,高山、流水、绿草、花香都给他以美的享受,并由此感悟生命的化育和意义,探寻生命延续的奥秘:“鸢飞鱼跃,道体无乎不在。当勿忘勿助之间,天理流行正如是耳。”

(二)天人合一,和乐圆融

朱熹继承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同源,因此,人类有责任沟通天地万物,尊重自然,帮助万物生生不息地成长,并将个人的养生圆融于天地自然环境中。朱熹在武夷山镌刻“涵养天机”四字,表达了关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也体现在朱熹对居所环境的选择上。在同安任职三年期满等待吏部所使替者不至,朱熹便居于邑人陈氏之馆,以花草自娱:“而佳花异 卉蔓药盆荷之属又皆列莳于庭下,亦足以娱玩耳目而自适其意焉。”

朱熹居处环境多为空气清新的清 静之所,他14岁起失父后迁居五夫,《怀潭溪故居》记其居处:“忆住溪四十年,好峰无数列窗前。虽非水抱山环地,却是冬温夏冷天。绕舍扶疏千个竹,傍崖寒冽一泓泉。谁教失计东迁谬,惫卧西窗日满川。”潺潺的潭溪绕舍而过,苍翠青山环合相倚,有如仙居。朱熹也喜欢植树种花来布置居所环境,在五夫故居周围种了竹林,在屋前潭溪边所植香樟至今繁茂。乾道九年(1173年),向往清幽山水的朱熹惜别五夫到建阳云谷山建晦庵草堂,写下《卜居》诗,道出了他的山水情结:“静有山水乐,而无身世忧。著书俟来哲,补过希前修。兹焉毕暮景,何必营菟裘。”

朱熹想借风光峻美的云谷山为终老之地,“自今以往,十年之外,嫁娶亦当粗毕,即断家事,灭景此山。是时,山之林薄当益深茂,水石当益幽胜,馆宇当益完美,耕山、钓水、养性、读书、弹琴、鼓缶以咏先王之风,亦足以乐而忘死矣。”但终因其境过清而最终选择建阳城郊的考亭为终老之所。考亭也是一山川秀美之处,前面有翠屏山,后有玉枕山,上有游洲,下有龙舌洲,远观翠峦峥嵘,俯瞰绿水浅滩,林荫蔽道,山花灿烂,朱熹追求居所“天人合一”之心由此可见。此外,朱熹一生创办的书院都在远离尘嚣、环境清幽之处,“朱子讲学之堂,必山明水秀,跨越四方名胜。”宋人韩元吉在《武夷精舍记》中云:“盖山中之乐,悉为元晦之私也。”

朱熹也承认“吾今营其地,果尽有山中之乐矣”朱熹也注重居处的洁净卫生,他在《家政》中立下了家规:“庭宇欲其洒扫,文籍欲其无毁,门壁欲其勿污。”朱熹教育童蒙晨起要“奉水勤播 洒,拥彗周室堂”。清静整洁的环境使人无病而体健。

“终当反初服,高揖与世辞。”纵情身心与山水自然融合,让朱熹能逃离世事纷扰,心态和性情都得到了很好的调整,体悟天地人生之道后,在现实生活中便能宠辱不惊,始终保持平和的精神境界,延缓了身心衰老的进程。当然,朱熹“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针对自然万物,而且推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盖仁之为道,乃天地生物之心,即物而在。……此心何心也,在天地则央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包四德而贯四端者也。”正因为有着爱人利物之心,所以朱子在晚年遇庆元党祸时,便能不以个人安危为念,心境平和,豁达以对。

如果觉得《朱熹在研究理学的同时,也对生命进行了探索,形成一套的养生方法》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