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

2022-05-07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80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道教基于对修炼术理论的完善,将“养生主”断句为“养,生主”,“生主”继而被解读为“真君”、“真宰”、“真性”等。这种解读是不符合庄子原意的,今人一般理解为“养生的宗旨”。

在《养生主》一章中,开宗明义讲到了养生的宗旨是“缘督以为经”,“缘”就是“顺着”,“督”是中医所说的脉络,“缘督”二字本义是顺着脉络,引申出顺应万物自然之道理。这是“无为”思想在养生上的延伸,顺物自然,可以保全性命,可以颐养精神,可以尽享天年。

原文中“可以养亲”被重视孝道的儒生解读为侍奉双亲,不残不伤,不辱双亲,有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意味。后文中虽然有天生残疾的独足人,这与后天损伤辱及双亲并无干系,跟儒家的“孝之始”还不太一样。这种解读,既不符合全文主题,又造成了前后文驴唇不对马嘴。亲,本义是“至、近、”等,同时也可以表达“自己、我”的意思。可以跟水泽中的野鸡相互关联起来理解。

庖丁解牛的故事对应的是“保身”,因为要剁骨头,普通的厨子几乎每个月都要换一把刀,即使是好的厨子一年也要换一把刀。庖丁是梁惠王的厨子,他的刀用了十九年了,一点损坏都没有。梁惠王问其中的道理,庖丁说:我刚开始解牛的时候,跟大多数人一样,看见的都是整头牛,宰了三年牛之后,对牛的身体构造了如指掌,再也没有见过整头的牛了。顺着牛身体的自然构造,用刀挑开肉和筋之间的间隙,在骨头空隙处引刀而入,即使是经络相连,筋骨交错的地方,都可以游刃有余。牛本身“有间”,而刀本身“无厚”,以无厚入有间,使用刀还是宽绰有余地的。即使这样,我也丝毫不敢大意,每次到了筋骨盘结之处,仍需要全神贯注、小心谨慎的对待。就这样十九年杀了上千头牛,刀子依旧保护的完好如新。

独足人的故事对应的是“全生”,因为对话简短,并无阐述深刻的道理。公文轩见到右师,很是惊讶,这是什么人?为什么只有一只脚呢?天生独足?还是后天人为呢?公文轩自答到,一定是天生的,人的样貌是上天赋予的,是天生肚脚,而不是人为的。笔者认为,这样应当阐述的道理是,及时天生的残疾,也并不影响一个人保全自己的生命。四肢健全是天生的,独足也是天生的,既然改变不了现实,那就改变自己的态度。

水泽中的野鸡要走十步才能寻觅到事物,要想喝水,得走上百步。虽然自食其力的样子很辛苦,但它还是不愿意被饲养在笼子里。在笼子里面,即使是被人豢养的很精神,但是终归是失去了自己,没了自由。“养亲”可以放在这里理解成,自食其力的自己养自己。

秦失是老聃的朋友,老聃死后前去吊唁,哀嚎三声便出来了。弟子很是不解,参与吊唁的人有老人哭的像是痛失爱子,有的年轻的人哭的像是母亲去世,秦失哭了三声就出来了,真的是老聃的朋友吗?秦失给弟子解释到,老子顺时应理生死走一遭,或生或死都是很自然的,逝者已逝,生者不能过度悲哀而伤损身体,这才是老子愿意看到的。再说了,这些痛哭流涕的人,其中有不少不愿意哭而哭吊的,有不愿意吊唁而吊唁的,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大家都这样做。这是违背天理,违背人情的。也是老子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吊唁本身是对死者的哀悼,是对亲属的慰问,不必要拘泥形式而违背了天理人伦。老子并非世俗之人,自然不会看重世俗人的哭尸形式。

结束语虽然简洁,但是意味深刻。庄子说:“把脂膏作为柴火,总有烧完的时候,但是火的传播却是无穷无尽的”。综上所论,庄子提到养生的主旨,大约是这样几个方面。一、生有涯,知无涯,追求无穷无尽的知识是不切实际的,不如坚守中道,做善事要避免名声带来的累赘,做恶事不能超越法律底线。二、是顺乎自然的游刃有余才能在完成解牛之后保持刀具毫无损伤,谋事既要成果,又要保护好自身,功成身退大概是道家共同的处世理想。三、独足人的样貌虽然是天生的,但是如何全生在于自己的选择。四、野鸡虽然觅食辛苦,但是身心都是自由的,笼子里的鸡虽然吃喝不愁,但是终归是不善的。五、生死不过寻常事,逝者已矣,生者当如斯,该怎么过还得怎么过。六、吊唁慰问,哀伤悲痛全然发乎内心,这是人之常情,因为别人哭,自己也不得不哭这是很不合理的。逝者也不希望亲属生活在悲痛之中,倒是庄子鼓盆而歌坦然的很。七、柴是有限的,火却可以无尽的传承。

说一千道一万,庄子养生的主旨不过是一句“顺其自然”,顺生命的自然活着,顺事物的自然办事。

《庄子·齐物论》物我两忘

《庄子·齐物论》是非齐一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

转载请注明出自【百家号:国学新思潮】

插图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先联系作者!

如果觉得《《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