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寒露」脾胃病,到底怎么养生才能好?

2022-04-08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56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寒露时节,拉开了深秋的序幕。忽冷忽热的天气更容易对肠胃的产生刺激,而且我们也需要养护好脾胃的功能从而更好的度过冬天。

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升清,负责将水谷运化为精微,再输布全身供给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因此又被称为“后天之本”。而胃作为“水谷之海”负责受纳腐熟,将摄入的食物进行初步消化以便脾脏后续的运化,同时胃气以降为顺:胃气下行,故水谷下降,以便消化,吸收与排泄。因此脾胃对身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尽管年年健脾养胃,脾胃功能似乎总不见得好,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脾胃到底怎么养才好。

一、分清病因

上次的文章里我们也提到过(点此查看历史文章秋日咳嗽,别再只会吃梨了),“辨证论治”是中医思维里非常重要的一环。虽然都是脾胃病,但是不同的病因病机也需要我们运用不同的手段针对性的进行治疗。

比如脾虚,它既可以是身体长久阴寒缠绵引起的阳虚,也可以是本身痰湿困重影响了脾胃气机运化导致的虚弱。

不同的病因病机虽然最终导致结果极为相似,但我们仍能从身体的信号中发现蛛丝马迹。如果是阴寒导致的脾虚往往伴随着身体其他部位的寒证表现:手足冰凉、怕冷甚至腹部常绵绵作痛。因此祛除体内沉疴的阴寒远比一味的健脾养胃更加重要,艾灸就是一项非常好的调理手段,不仅可以温阳驱寒、疏通经络,还能增强我们心神与身体的沟通了解,帮助我们更清晰而高效的治愈自己。具体操作学习可查看历史文章:什么是调神?这个答案很普通,却细腻至我内心深处!

若是由于痰湿困脾,那我们往往伴随着很重的湿浊表现,比如经常性犯困(特别是在吃完饭后)、吃一点东西就觉得腹胀,严重的还伴有肢体的浮肿。所以这一类的脾虚就不妨多配合一些祛湿的食疗,比如用薏米赤小豆煮的水代替一部分白开水的摄入;煲汤的时候适量加入健脾利水的中药,比如茯苓、白扁豆、白术、黄芪等。

还有一种常见的脾胃不适就是胃热。这类脾胃病往往是由于嗜食辛辣肥腻,化热生火,引起的胃火炽盛。所以表现与前面两者相反,体内邪热很重,常伴随着口臭、口腔溃疡、胃部有灼痛感,甚至因为胃火过于炽热而消化过快导致经常性感到饥饿(即中医所说的消谷善饥)。所以养护的时候不要一味的选择健脾益胃的方式,而是应该适量的清火热,选择竹叶泡水喝或者在日常饮食中加入百合、麦冬、石斛等清热生津益胃的中药。

二、生活习惯

其实,病不是一天得的,自然也不可能一天就治好。比起偶尔想起来才做的几次食疗,找出导致疾病的不良生活习惯并且努力改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然今天做一次艾灸,明天吃一根雪糕;今天灌几口清胃热的竹叶水,明天又吃一桌红彤彤的辣椒,那可能养一百年也不见得能好。

所以,比起费尽心思的治疗,改正那些导致我们身体疾病的不良生活习惯,才是更持久彻底的养生方式:阳虚的人一定要少吃凉的,吃水果的时候也尽量先用温盐水浸泡后再食用;痰湿重也需注意忌口(少吃肥甘厚腻),同时因为脾胃运化功能受阻,千万不要过多使用滋腻的补品(比如阿胶,熟地等),以至于加重脾胃运化的负担。

三、注意情志

还有一点非常容易被忽略的就是情绪对身体的影响。《黄帝内经》中提到“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过度的思虑对脾胃功能同样有非常大的干扰。

“思则气结”——现代社会的生活让我们难免处在思虑甚至焦虑之中,而这种情绪的紧张会干扰我们身体里气血的流通,造成气血的凝滞,从而对脾胃的运化水谷和升降气机的功能造成影响。

放下过重的思虑看起来好像很难做到,但是如果试着用转移注意力的办法放松心神或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艾灸的时候,放下手机,将全部注意力回归于身体,仔细体会艾灸部位的温热,感受阳气在顺着经脉流动细微的感受。这种整个让身体和心神都完全舒展的如意灸法不仅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舒缓焦虑的情志,促进全身气机流通,也能很好的帮助脾胃功能的休养和恢复。

如果觉得《「寒露」脾胃病,到底怎么养生才能好?》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