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论道家:无为与养生

2022-04-04 分类:养生资讯

道家,相传起源于伏羲、神农之时,以黄帝、伊尹、老子、列子、庄子、管子等为主要代表。可惜其大多数著作已经遗失。可以确信的是,春秋时期,老子总结了上古时期的部分思想精华,形成了道家思想的系统框架。《道德经》的出现,标志着道家思想的正式形成。

西汉前期,以道家的“黄老之学”作为治国思想(黄指黄帝,老即老子),造就了著名的“文景之治”。这时,道家思想于诸子百家之中独占鳌头。“黄老之术”是早期道家的主流学派,其盛行大概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自秦亡之后,天下动乱久已,人心思定,道家的思想契合了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由此,汉朝实行了“与民休息”的政治政策。另一个大概是由于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前一个秦王朝因为采用法家学说而兴盛,又由于法家而衰败。故此,汉朝统治者尚不知道应怎样治理如此庞大的帝国。这大概就是道家盛行的原因吧。

汉武帝时,“罢戳百家,独尊儒术”,道家学说开始没落。

魏晋南北朝时期,谈玄之风兴起,道家思想重新复活。这时,关注的是对“老、庄”思想的阐释,从此,“老、庄之学”成为道家主流学派,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道教。道教出现于东汉末年,是中国本土出现的宗教。其创始人张道陵,被历代王朝尊为“天师”,以老子为道教始祖。而道家是先秦时期形成的学术派别之一。两者既有同一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点在于都尊“老、庄之学”;不同点在于道家是学术派别,一种是宗教信仰。例如,唐朝时期,道家学说已经没落,但道教却被奉为国教。

道家的思想非常丰富,对我国的哲学、政治、文学、科技、艺术、养生、宗教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用现代标准划分,其主要内容大体可归为哲学、医学。其他内容虽有涉及,但谬误太多,不足以形成真正的学说。

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义道德”,其中“道德”一词主要来源于道家,再糅合以儒家等其他学说而成。道家的主张概括地说:哲学方面,道家提出了“道”的概念,推崇“无为”。“道”和“无为”,都是从“天地”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的,这给了我们从另一种角度看问题的方式。所谓“旁观者清”,这就使得我们得以把自身的、难以分析的问题变得清晰化。例如,生死的问题。作为人来说,趋生避死是我们的本能,所谓“生死之外无大事”。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它又是一个很难勘破的问题。但是,从“天地”的角度看来,一个人或一个民族,乃至任何一个物种的生存与死亡、兴盛和衰亡,都是自然(本来如此的)现象。就如日升日落、花开花谢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特别重视的。如此,就能明白,人生的意义不在生死,而在于把握现在。如果不能勘破生死,那么,就容易陷入极端:贵生到极致,做事就没有底线,为了生存,何事不可为?重死到极致,人就丧失了生活的乐趣,还有何事值得去做?明白了这些,才能具有“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对于“天地”来说,“无为”是正常的,自然(本来如此)而已。但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有为”才是正常的。故此,天地“无为”,而人须“有为”。万物“有为”才能实现“天地”的“无为”,如此,才能“无为而无所不为”。

道家的“道”和“无为”的提出,是极为高明的。它把中国哲学从人扩展到了“天地”,大大提高了中国哲学的高度,增加了中国哲学的基础。但是,它在处理现实问题时,并没有从“天地”的角度回到“人”自身,这会导致人与天地的思考角度错位,如此,出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无为,以百姓为刍狗”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例如,法律对伤害动物比伤害人的刑罚还要严重。庄子、列子等没有理解到这一点,一味“无为”,结果,生活非常贫困。

由于上述原因,导致道家学说很难应用于现实生活。但是,在养生方面是个例外,在这个范围内,道家学说是较为适用的。“庖丁解牛”已经向我们说明了,养生需要依照人的自身情况进行,而最好的养生是具有健康的生活观念和习惯,不然,常会自得其反。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熬夜、加班等,常常处于过度劳累的状态。如果因为特殊情况,比如战争、灾害、危险等,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正常的生活中还要保持过度劳累的状态,那就是道家所不赞同的。这样就丧失了生活的乐趣。这种状况的出现,不是我们出了问题,就是社会制度出现了问题,从而导致人的生存状态异化了。

《道德经》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后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如果觉得《论道家:无为与养生》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