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道医学对中华养生的促进

2022-01-26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86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道教医学是我国奉献给世界医学的宝贵文化遗产。道医从延年益寿,仙化不死的目的出发,对养生学格外重视,可以说,养生学是道教文化体系中最有价值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孕育着现代人体科学、思维科学、医学、气功学的萌生,代表着东方智慧,也堪称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

道教医学从延年益寿,仙化不死的目的出发,对养生学格外重视,构成了道医的一大特色,或者可以说,道教对中国养生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道教的早期经典《太平经》就一再强调:“要当重生,生为第一。”因为:“死命,重事也。人居天地人间,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而且医家治病是为其次,养生长寿方为上上:“故夫上士忿然恶死乐生,往学仙,勤能得寿耳,此上士是上第一有志者也。中士有志,疾其先人夭死,忿然往求道学寿,勤而竟其天年耳,是其第一坚志士也。其次疾病多而不得常平平,忿然往学,可以止之者,勤能得复其故,已小困于病,病学,想能禁止之,已大病矣。其次大病剧,乃求索道术,可以自救者已死矣。”这里的“道术”当为养生术。等到病入膏肓,再求养生,为时已晚。唯有平日注重养生,体健身强,方能延年祛病。如何养生,道教除宣扬吐纳导引,房中辟谷等方术外,还强调“适劳逸”、“慎饮食”、“顺四时”、“和七情”、“静思虑”、“重修德”等一系列养生原则。

被道教奉为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对上述养生要点阐述得透辟而精当。饮食方面,它要求“食饮有节”,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其真”。起居方面,则要“起居有常”,合于四时节令的变化而有一定的规律:春三月养生,当夜卧早起,“逆之则伤肝”;夏三月养长,当夜卧早起,“逆之则伤心”;秋三月养收,当早卧早起,“逆之则伤肺”;冬三月养藏,当早卧晚起,“逆之则伤肾”。同时还要“适劳逸”,因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以上皆为养形之论。养神主要是“和七情”、“静思虑”、“重修德”。《黄帝内经》一再告诫人们要“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并且做到“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甚至“无恚嗔之心”,因为怒伤肝、忧伤肺,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只有不羡虚荣,不慕高下,心平气静,方谓得道。当然,养生的最高境界还应为“淳德全道”,因为“德全不危”。

中国养生学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也就始于此。的确,有淫邪害人之心的人,不能“虚怀若谷”,而竭其心虑聚敛财富,妒贤害能,终难达到虚静、守一、坐忘的境界。总之,只有“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顺应四时而动,方能长命百寿。《黄帝内经》确可称作一部杰出的养生理论着作,它以“天人一体”、“和于阴阳,法于术数”的观点,从人形、神两方面论及诸多养生原则,较为系统全面也有一定的科学性。为内丹道派的养生术奠定了理论基础。后世养生着作汗牛充栋,大都循此原则,有所补充生发,更为详尽具体而已。

除《黄帝内经》外,对内丹养生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书还有不少。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融大易、黄老、炉火为一体,被称为“万古丹经王”;西晋魏华存的《黄庭经》合医学、气功于一炉,是内丹学的重要经典,被奉为“学仙之至律,修道之金科”;南宋张伯端的《悟真篇》以《老子》、《阴符经》和《参同契》为基础,借用阴阳五行与八卦原理,阐述丹道,为南宋以后道教内丹修炼的“祖书”;以及道教徒对这些内丹宝典的注疏等等。这些着作重在论述守气导引房中之术。而偏重于日常起居、饮食养生之道的论家则还应推陶弘景、孙思邈等医家。

被后世道教徒称之为“玄中之董孤,道家之尼父”的陶弘景,收集了“上自农黄以来,下及魏晋之际”的有关健身养气的资料,“略取要法,删弃繁芜,类聚篇题”,编成《养性延命录》一书。该书将古代“寿考之规”、“长龄之术”的养生方法与老庄以来淡泊自然、虚静抱一的人生哲学思想、结合在一起,形式了系统的养性延命的理论。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有“教诫”、“食诫”、“杂诫忌禳害析善”三篇;下卷包括“服气疗病”、“导引按摩”、“御女损益”三篇。他继承葛洪的“籍众术之共成长生”的观点,主张全面养生。他辑录晋人张湛《养生集叙》的话说,“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本文重点谈他论及生活起居,饮食卫生方面的养生之道。

陶弘景一贯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天道自然、人道自己”。一个人能否长生,全靠自己是否善养生。而养生,重在“啬神”,即“游心虚静”、“息虑无为”。他引用列子话说:“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静神灭想,生之道也。”虽不免矫枉过正之嫌,但确实,殚思竭虑之人难以长寿。他举例说:“田夫寿,膏梁夭,嗜欲少多之验也;处士少疾,游子多患,事务繁简之殊也。”所以他提倡“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由此推断长寿之人当有好德之心:“目不欲视不正之色,耳不欲听丑秽之言,鼻不欲向羶腥之气,口不欲尝毒刺之味,心不欲谋欺诈之事。”从而把养生与道德修养连在一起,修德即修性也即养生。

其次,陶弘景认为人应有适度的劳作。他说:“夫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者,以其劳动数故也。”“饱食不用做舆,卧欲得行步,务作以散之,不足使人的积聚不消之症。”长期不劳动也不运动,就易患病。但劳动不可过度超量,他指出:“为力所不任举重,行强掘地苦作,倦而不息,以致筋骨疲竭”,就会对身体有害。所以他辩证地总结道:“体欲常劳,食欲常少”,“欲少劳但莫至疲乃强所不能堪胜耳。”

饮食方面,他也有不少精当之论。一方面他要求“食不欲过饱”,“饮不欲过多”,“莫强食饮,莫大沉醉”,另一方面也反对“饮食过差”。同时反对吃夜食、杂食:“杂食者,百病妖邪所钟,所食欲少心愈开,年愈益。”饭前不能哭:“凡新哭泣讫便食,即成气病。”饭后要活动:“人食毕,当行走。”“不欲饱食便卧,终日久坐。”而且,“食,先欲得食热食,次食温暖食,次食冷。”不同季节在饮食方面也应有不同偏重:“春宜食辛,夏宜食酸,秋宜食苦,冬宜食咸,此皆助五脏益血气”。论述得可谓具体而详尽。

房事方面他也认为要有节制不可纵欲,且“新沐浴及醉饱远行归还大疲倦,不可行房室之事。”总之是:“饮食过差,淫佚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不能终其寿。

起居方面,注意“人卧头边勿安火炉”,“夜卧勿覆头”,“卧讫,头边勿安灯,令人六神不安”。且“春夏乐山高处,秋冬居早深藏”,则“吉利多福,寿考无穷”等等。这些论述有一定科学性,对今天养生健体亦大有裨益。

唐代药王孙思邈同陶弘景一样,强调“治未病”,即治病当以预防为主,从而将养生与预防医学相结合,提出了“人之所以多病,当由不能养性”的论断,十分重视养生学。养生重在养性,养性就得注意精神道德的修养:“故养性者,不得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寿。”与陶弘景同,他也要实行“十二少”,并要除去“十二多”,即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悦,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认为人要长寿,事事当有节制。人贵在随四时阴阳之变化而动,不可逞强妄为。他说:“人之寿夭,在于樽节,若消息得所,则长生不死;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本着这一原则,他在日常生活、饮食起居养生上颇多精辟论述。

在房事上,他既反对绝欲,认为“久而不泄,致生痈疽”,也反对纵欲,而要顺其生理的自然要求。他重视饮食的作用:“万病横生,年命横夭,多由饮食之患。”他要求食不烦恼,不重油,不吃生食、陈食。饭后漱口:“食毕当漱口,令人牙齿不败,口香。”并且食后要摩腹缓行,以助消化。他还对菜蔬、水果、谷米等150种食物的性质和食疗的作用做过专门研究。《千金翼方》中就辟有“养性服饵”方37首,“养生食疗”方17首。睡眠方面,他强调要“睡心”。他说:“半醉酒,独自宿,软枕头,暖益足,能息心,自冥目。”足暖易息心,故而睡前应洗脚,睡着防脚凉。他还十分重视散步的意义,要求“在四时气候和畅之日,量其时节寒温,出门行三里、二里及三百、二百步为佳,量力行,但勿令气乏、气喘则已。”

特别重要的是,孙思邈对老年人的保健颇有见解。他观察了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征、老态表现及情性变化。认为老年人更要息虑寡欲、静思养神。还要有“小劳”式的运动,“常欲小劳,但莫大疲乃强所不能堪耳”。并要讲究饮食卫生,注意营养保健。在《千金翼方》中,他特地开设“养老大例第三”及“养老食疗第四”两节。同时他认为,人随着年龄增长应补充必要的药物“人年三十以上可服石药……四十以上必须服之,五十以上三年可服一剂,六十以上二年可服一剂,七十以上一年可服一剂”等等。这些论述对发展老龄学,确有划时代意义。

唐以降,道教养生书迭出,然大体不出其要,这里不再一一赘叙。总之,道教将养生作为成仙的必由之路,十分重视养生活动。并在充分肯定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养生健体、祛病延年的各种途径,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我国养生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尽管其中不乏迷信和虚妄的学说,但总体看,它对于增强人的体质、预防疾病发生,养护长寿之身确有重大意义。养生学是道教文化体系中最有价值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孕育着现代人体科学、思维科学、医学、气功学、体育学的萌生,代表着东方智慧,也堪称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

如果觉得《道医学对中华养生的促进》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