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不治己病治未病,建起一道疾病防御线,浅谈古代养生学茶文化

2021-12-20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08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说起最近年轻人的熬夜和养生真是齐头并进;一边顶着双黑眼圈熬夜一边保温杯里泡枸杞,一边大鱼大肉火锅一边泡脚喝茶;现在的年轻人,真是养生和玩乐两不误,说起养生说起茶,是现在流行的时尚,本篇文章我们来聊一聊古代的养生学与茶文化。

什么是养生?养生就是说通过食物、运动等来保养身体,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难道国人的养生是从现代才开始的吗?怎么可能,中医养生学和中国历史一样悠久。

养生学的起源

在上古时代,医疗卫生技术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长命百岁的人甚是少见,出于想要生存和自我保护的本能需要,人们会更加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探求延年益寿、消灾减痛的好办法,一些简单甚至称不上科学的探索。

比如,对火的应用:从生食食用变为熟食食用,降低了由进食生食可能引发的消化道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概率;再比如,由原始时期用来辅助狩猎或者祭祀时取悦鬼神的舞蹈,变成了人们强身健体的养生方法。即便是在那么艰苦,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难以保障的情况下,人们对所谓的养生还是进行了简单的支持,中医养生学就开启了萌芽时期。

春秋战国,养生理念逐渐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逐渐发展,经济生产水平提高,诸子百家开始了学术争鸣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诸子百家有关养生的思想和方法也逐渐产生甚至演变为一门学科;为中国的养生学奠定了思想基础。

比如《周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中医养生学“天人相应”的哲学基础的整体观体现;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其根本的养生观点是道法自然;提倡人们要清静无为、凝神静气、休养生息;以至于到后面发展形成了调息、内丹修炼、吞食丹药等非常有名的养生方法;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养生观念也有体现,如“食不言,寝不语”。

秦汉之后,养生风气流行

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而在秦汉时期,养生风气在社会中颇为流行,绝大多数帝王都热衷长生之道:像秦始皇命令方士给他炼制长生不老药;甚至汉武帝到晚年的时候都非常热衷于炼丹术。

而在这些时期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养生医学家,比如有张仲景、华佗;看“养生医学家”这几个字,就知道养生学已经开始逐渐和医学融合;这个时候中医学开始慢慢建立起自己独具特色的中医养生学的体系。

《黄帝内经》的出现,象征着中西医开始进入了系统理论总结阶段,以及中医养生学的正式形成阶段;《黄帝内经》融合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养生和医学方面的思想;强调人们要顺应自然,协调阴阳的基本观点,还提出要根据四时节气来增减衣物,根据一天中的早晚变化来增减衣物,其中“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的原则更是体现了养生能够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宗教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促进养生学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养生医学体系由于佛教和道教不断发展,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盛和唐朝道教被奉为国教,使得道教的养生学知识,如服石和吐纳之术在皇家和民间颇为盛行。

而发源自古印度的佛教与我国本土原有的道教和儒家思想,相互融合逐渐演化为适合国情的中国化佛教;其中有强调说人应该要自戒自律、不要贪念太深、平时要多沐浴、诚心斋戒、不杀生、要讲究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与我国传统养生观念不谋而合。

大批知识分子介入养生领域

在宋金元时期,人们已经开始逐渐认识到炼丹当中的金石之物的副作用危害之大;有传言说汉武帝就是吃多了炼制的丹药,汞中毒而死;所以说,人们开始强烈提倡把炼丹中金石之物改为草木之物,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医学家就开始对以前的草本著作进行整理。

从此用药物养生就开始走向了重视草木之物的光明大道;而随着宋代“重文抑武”政策的出现,备受瞩目的知识分子开始对各个方面都有所涉猎,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医学领域;就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王安石,陆游,苏东坡等诗人文学家都通晓医学知识和养生之道;还有像徐淑薇、朱丹溪等以儒生出身的名医;这样的双方互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学队伍的文化水平,也对医学和养生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到了医学处于发展旺期的明代;研究医学和养生学的并非只是医生世家,还有文人、书画家、戏曲家,明代的医生重视脾胃关系、调理脾胃,讲求脾胃同时养。那么,古人都是如何进行养生的呢?由养生促生的茶文化,有哪些特点呢?

看看古籍、多听听专家的意见

春秋战国时期的有关养生学的知识更多的只是各家学派的一个小思想,并非主流;而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的出现,则使得养生学成为了一个明确的对象;由南朝陶弘景编辑的《养性延命录》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养生学著作之一。在医学方面赫赫有名的药王孙思邈在养生方面更是身体力行、为百姓树立了一个标杆。

孙氏同时还写了《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进一步传承、发扬了医学和养生学。养生学与中药学完美结合最佳的媒介物,就是具有食疗作用的茶叶了。

要养生、喝好茶

中国在世界上享誉有两大东西,一个是陶瓷,一个就是茶叶;这茶既可以被当作食物,也可以被视为药物,非常契合中医养生学中的“药食同源”一说;茶叶究竟有什么功效,能够让人们对他如此推崇备至呢?

古人认为茶叶可以防治不少疾病,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茶叶当中含有茶多酚,生物碱,茶多糖,氨基酸,蛋白质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物质,有着降血脂、降血压、调节身体免疫力、抗氧化、抗衰老等多种功效。根据古代相关中医药文献记载,并总结一下我国古代对茶的养生功能的认知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性味归经方面: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认为茶叶的味道是苦咸酸、性冷、无毒,《新修本草》认为茶叶有甜也有苦、微寒、无毒;《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认为“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这里例举了根本古籍中对茶的简要认识,能够确定的是,茶叶没毒。

话说回来要真有毒,人们会喝吗?还有就是茶叶是凉性的,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味道,有的甜大于苦,有的苦大于甜;有的先甜后苦,有的先苦后甜。醒神方面:缪希壅《神农本草经疏》认为茶叶可以让人保持清醒,宁神清气。

提神助思方面:华佗的《食论》明确道:苦茶喝得越多就越清醒;唐代诗人释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所言也非常明确地体现了这一点:“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去火明目方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茶叶苦且性寒,非常适合降火,《本草易读》也赞成茶叶对解热毒有显著的效果。解毒止痢方面:清代《本草易读》认为茶解热毒;清代《随息居饮食谱》还记载说凡是中暑、肚子疼、得霍乱和痢疾的人,只要喝了茶就会痊愈;这样的记载,其实有些夸张了,这也未免把茶看得太过重要了;虽然茶是有很多好处,但也绝不像《随息居饮食谱》中描写的那样好。

解渴消暑方面:茶作为一种饮品,解渴肯定是最基本的功能,水喝多了,自然也能降暑。解腻消脂方面:很多古籍上都记载着茶叶最能去油;所以不少年轻人在大鱼大肉后就会多喝茶来解腻,或者说刮油。比如最近网上挺火的荷叶冬瓜茶;而茶叶的解腻消脂功能在西方人眼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以肉为主食,所以在东西方的贸易中,丝绸、瓷器和茶叶是三大巨头。

下气消食方面:明代《神农本草经疏》解释道:喝茶可以降火,而食物也随着火气的下降而渐渐被人体吸收消化。

结尾

茶文化与养生文化,简直就是珠联璧合,孪生兄弟,完美的组合;茶叶除了以上的作用外,茶还有解酒、保护牙齿等功效,有着这么多功效的茶,怎么能让人不喜欢呢?但是凡事有两面,茶是凉性的;所以气虚体寒的人喝多了茶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茶是有不少好处,在了解自己体质的情况下,再进行适当的饮用,才符合养生的道理。但是真正的养生,可不只是单单喝茶,还有健康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就像道家所说的,道法自然,心态最重要,心旷神怡的态度,才是最健康豁达的态度。

如果觉得《不治己病治未病,建起一道疾病防御线,浅谈古代养生学茶文化》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